简述劳动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劳动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宜林地较多、亦农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6)耕地质量较差

第2题:

简述资源税类的作用有哪些。
(1)有利于合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我国确立了国有资源有偿开发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一切资源开发者,国家用税收的形式分享资源开发的利益,是保障国家对于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规范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必要措施。因此,资源税应确立普遍征收的原则,任何企业和个人,只要开采国家规定的应税资源,都是资源税的纳税人。而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由于其品质的优劣和所处位置的远近,往往会使开采矿产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开采资源条件优异的企业所形成的盈利,有一部分并不反映企业的努力程度,对于这部分超出正常水平的盈利,国家理应进行适当的调节,以在企业间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当前,我国初级产品价格偏低,资源收益大部分反映在加工工业,征收资源税,有利于改变资源产品价格水平低的状况,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可以增加资源产地的财政收入。
(2)有利于保护国有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征收资源税有利于保护国有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利于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变土地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促进合理、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有利于适当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地段之间的土地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理顺国家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又如开征土地增值税,有利于增强国家对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行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抑制土地炒买炒卖,保障国家的土地权益。
(3)有利于合理使用特殊土地资源
征收资源税可保护特殊土地资源。如国家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运用税收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减少占用耕地行为,以保护农用土地资源。

第3题:

简述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数量大,质量低
2.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4题:

简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性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群体大,再生性强。目前农业人口有8亿,农业劳动力有3亿多,每年仍在增加800万。
(2)流动性强,不稳定。半农或半非农者越来越多。
(3)两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

第5题: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其构成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的支出费用三部分。另外,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受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制约。(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够创造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第6题:

请教劳动力市场具有的特点

请教劳动力市场具有哪些特点?


1.基本背景:(1)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突出;(2)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3)就业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4)劳动者素质有所改善,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
2.基本矛盾: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的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3.农民工“短缺”: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女工相对短缺,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缺工尤为严重。其中各自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4.技术工人“短缺”:(1)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2)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是用、不培养的直发则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
5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

人才市场,又称劳动力市场、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中国人才发展呈现的特点  “人才队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人才的素质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产业过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东强西弱态势,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正处于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这是现在我国内地人才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李建钟介绍。

一、第三产业人才有过度集中的趋势

  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人才产业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专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就业人员的学历状况急需改善。从三个产业的产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15.3%、50.4%、34.3%;从就业人员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50%、21%、29%,而中专技术人才的比例分别是5%、18%、77%,大专以上的学历人才比例分别是1.2%、15.2%和83.6%,差异太大。这就意味着第三产业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时,人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产业,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二、非公有制单位将是接收人才的绝对主力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形成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和人才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降。1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以上;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999年以来减少了130万,下降4%;党政人才减少59万,下降7%;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212.3万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与此同时,1994年-2003年,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3%和11%,报告预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三、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很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一、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二、产业和行业分布需要调整。例如第三产业内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金融管理、房地产、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才比例偏低,这些都需要补充和加强。三、学科或专业分布机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而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总数的18%。在从事研究与发展(R&D)的专业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类专业人才短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二元化的,既包括由供求关系调节的外部市场,也包括以管理调节的内部市场。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也有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我国应该在不断完善外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长期雇佣 内部劳动力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二元化的,既包括由供求关系调节的外部市场,也包括以管理调节的内部市场。考察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全是一种单一外部市场供求调节模式,而是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相并存的二元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应该在不断完善外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人才流失的困境,加强人力资本储备优势;又可以提高企业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20 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劳动经济学家R.A.Lester和理论经济学家L.C.Reynolds在研究工资级差及其与劳力市场结构的关系时,指出了传统的工资理论与厂商理论的局限性,这为人们开拓视野去探索新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作者曾经将劳动力所在的产业部门划分为两大类别: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现代部门工资和福利高,人员流动少,宜实行长期而稳定的雇佣制度;而传统部门则相反。
  20世纪60、70年代初,许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美国经济学家帕雷M. J. Piore认为,两个不同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水平为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条件。 Nicholas Bosanquet和Peter.B Doeringer通过对比分析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验证了英国和美国都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William T.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明瑟收益率发现,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收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外部劳动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年限对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年限的作用几乎为零。 Adrian Ziderman利用以色列劳动力流动调查的数据,验证了以色列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提高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
  国内对内部劳动力市场展开研究的时间较晚,国内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二元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如郭丛斌在《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一文中经过实证得出,我国存在明确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此后,谷士仓、姚先国、黎熙等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研究成果也支持这一观点。2002年我国东北财经大学张凤林教授借鉴发达国家市场运作经验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在其专著《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开发》中明确提出加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此后,谌新民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界定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框架,并预测了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现象。借鉴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这些理论成果与我国的就业现实问题相结合,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解决我国就业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效地推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
  
  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内部劳动力市场动力机制
  
  我国近年来就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也较大,但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重要偏差。在市场化主导下,认为雇佣制度必须将失业完全公开,必须实行完全弹性的短期就业合约制,而强调企业内部安置就意味着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由此导致企业缺乏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激励机制,以至于一些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却从外部市场招聘新员工弥补岗位空缺的矛盾现象。因此,如果我国能在不断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鼓励企业采取长期行为,推行稳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冗员坚持以内部优化配置为主、外部游离为辅的做法,必将大大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而从长远看这也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从理论来说,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度的安排与调适,建立企业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机制,以达到团体效益最大化,创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益。因此,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弥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其存在具有客观的效率基础。
  (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劳动合同制导致雇佣关系不稳定性加大,企业或员工对于技能培训或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明显减弱,滋生了短期行为倾向。其二,由于内部劳动力市场消化冗员、对员工优化组合、缓冲社会失业压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加大了改革的成本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市场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管理单位,运作是基于管理程序而非市场调节,因而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刚性,诸如管理规则与惯例的刚性,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工资决定以及内部设岗或晋升方面的资历原则等。专用性人力资本或技能、在职培训和长期存在的惯例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三大因素。专用性技能的存在和在职培训的过程强化了员工与特定生产过程进而特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劳动力成为一种准固定性生产要素,由此在企业内部产生了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习俗与惯例,这些习俗与惯例在于长期实践中得以强化,使之演化成为企业内部的一整套隐含或不成文的管理规则。这样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招募、筛选与培训成本,又能够弱化因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
  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下,企业与雇员都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雇佣关系中断将会使其投资面临损失,不利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预期,通过重新调整和改革企业内部的人事与劳动用工制度,建立起各种有利于长期合作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员工在企业的职业生涯长期发展和个人才能施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激励基础。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双方往往通过公开的承诺或隐含契约来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实现长期雇佣。这种长期雇佣实际上并非完全通过正式契约来规范,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里契约,是不成文的惯例。由于企业在长期雇佣方面所形成的信誉、惯例和企业文化,以及“培训投资”、“报酬后置”等制度安排使员工强烈地预期企业会遵守承诺。就是这种长期雇佣的特征使得人才流动性减少,人才储备优势增强,提高了人力资本运行效率与竞争优势。
  (三)有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
  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契约(不必是正式的成文契约)的前提下,员工与企业之间具有的较长期的附属关系,并强调正式规则和程序的雇佣关系。同时企业采取晋升内部优先制度(强调资历)、在岗培训制(与晋升挂勾)、薪酬与职位挂勾等有效的管理结构。它通过工作阶梯与内部职位晋升制度、资历导向的薪酬制度等一套长期激励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动态效率。因此,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协调管理层或企业方面与工人的关系,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在各种利益博奕过程中真正形成一种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企业伦理和价值观念,增进企业与员工双方的长期合作预期,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当前效率还是长远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措施
  
  要从宏观政策指导上调整思路,明确认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市场是二元的。因此,在推进和完善劳动就业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避免单纯追求外部市场调节的短期化倾向。在当前固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外部市场的建设,但是更要花大力气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采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来设计其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由于转型成本的存在,必然会遇到阻力,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解决各种问题。
  就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来说,由于任何市场的形成都须以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为基础,所以政府在推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也应当主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从宏观上加以引导,而决不可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可以通过试点与成功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渐向全国进行推广。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刚性就业制度和“铁饭碗”,必须将二者明确区别开来。企业在向雇员保证稳定就业关系的条件下,并不无条件地承诺就业保障,必须保留对不称职员工的解雇权力和对于严重渎职行为的惩罚机制。因为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将使雇员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失业风险降低,可能导致员工享乐主义和懒惰思想的产生,从而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
  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要有行业针对性。企业建立长期雇佣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部门及企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程度等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适合于生产技术复杂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而对小型化、分散化、临时性经营的企业并不适合。因此,构建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而应主要限于国有或非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加工业、制造业等二次产业部门的企业。至于在其他产业和部门中,诸如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则直接任由外部市场去调节。
  
  结论
  
  近年来,我国雇佣合约短期化倾向严重。如果在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能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上推行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关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就业关系调整的灵活性,那么将会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从长远看也将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劳动力市场是指实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场所,这是市场体系中的主体构成部分。各国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其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政策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又明显地表现在其就亚制度、工资形式及保险福利等上。就美国而言,与上述其他市场形式相吻合,作为三大市场之一的劳动力市场也具有其特点。它是美国现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是长期实行其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亦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联。以下我们拟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作一些介绍。
建议你咨询下专业人士。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很多。

第7题:

简述劳动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作为生产资源之一的劳动力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流失性。即指这种资源的服务能力不能贮藏。如果某一时间不予利用,则该时间中可以利用的能力即自行消失,不能贮藏为另一时期使用。
(2)可再生性。劳动力资源只要使用得当,是可以不断得到恢复和补充的。
(3)两重性。是指劳动力作为劳动者,一方面可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消费者,需消费生活资料。当劳动力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时,他便成为纯粹的社会财富的消费者。

第8题:

简述劳动力资源总数的含义。


答案: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第9题:

劳动力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正确答案: 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通常叫做社会劳动力。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力的主要特征:
其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其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其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第10题: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流失性、可再生性、构成元素的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