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题目
问答题
我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最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要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有计划的宏观调控。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3)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而计划则是要搞好总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点经济建设,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5)既要使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

第2题: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过怎样的演变?


正确答案: ①古代城邦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②西欧封建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③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④近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⑤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第3题:

我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下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4题:

汽车诞生以来,外形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正确答案: 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形汽车、楔形汽车及现在的复合型汽车。

第5题:

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到()、再到()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习惯;习惯法;成文法

第6题:

我国排球运动经历了()制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16人、12人、9人、6人

第7题: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起草和制定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正确答案: 1999年4月,《政府采购法》被正式列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成立了《政府采购法》起草组。2000年9月,《政府采购法》起草组起草了《政府采购法(初稿)》;2001年8月,《政府采购法(第五稿定稿)》基本成型。其间,全国人大多次组织了国内、国际性的研讨会和调研考察活动。
2001年10月22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政府采购法(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同年12月2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政府采购法(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2002年6月2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政府采购法(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同年6月29日,《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第8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经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经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商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第9题:

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其发展具有怎样的趋势?


正确答案:从总的趋势来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产生流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形态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2)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化。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适宜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来充当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但是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的贮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也影响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信用货币可以直接兑现或部分有条件兑现金属货币,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和战争的影响,金属货币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滥用信用货币发行权造成通货膨胀,使信用货币的兑现性大大削弱,金属货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也遭到破坏,于是各国政府在30年代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近几十年来,信用货币的使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现钞、支票等形式向无形的电子货币形式发展,例如银行在商场等消费场所安装终端机,顾客在支付时只需使用银行卡,计算机就自动划拨帐款,自动清算。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比传统的信用货币更方便、准确、安全和节约,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不断进化的表现,代表着信用货币形式的发展趋势。

第10题:

企业计划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无计划阶段
2、年度计划阶段
3、长期计划阶段
4、战略计划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