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属于新写实小说有()

A、《山上的小屋》

B、《风景》

C、《透明的红萝卜》

D、《烦恼人生》


参考答案:B,D

第2题:

请以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小说为例,简要说明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创作的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冰心小说从《两个家庭》到《超人》,再到《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作家从问题小说到泛爱小说再到批判小说的发展全过程。许地山的小说从《缀网劳蛛》到《春桃》,王统照的小说从《微笑》到《湖畔儿语》,则主要体现了这个发展变化的后一阶段。总之,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到揭露社会不平现象的变化过程。

第3题:

《山上的小屋》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眼里透出的狼的神色。这篇小说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残雪

第4题:

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 A、《突围表演》
  • B、《山上的小屋》
  • C、《思想汇报》
  • D、《黄泥街》

正确答案:B

第5题:

以《孙武》为例,简要说明《史记》表现人物的手法。


正确答案: 史记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有:
(1)通过事件突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比如,用训练女兵表现苏武的胆识和才能。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用吴王最后的“不愿下观”表现了吴王的无奈和心情的沮丧。
(3)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如写吴王乞求孙武不要斩杀爱姬,“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表现了吴王的慌乱,而孙武决然执行了军令。在矛盾冲突中鲜明地突现了孙武的军事才能。
(4)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如孙武在接受吴王训练女兵任务时的对白就形象地表现了吴王的傲慢和孙武的成竹在胸。
(5)通过衬托对比表现人物。如写孙武的军事才能和深远识见,通篇都以吴王作为衬托。

第6题:

王安忆小说在张爱玲小说的基本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以《长恨歌》为例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A.《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长安、《倾城之恋》中的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微龙等女性是同一类人,她们都识文断字,并尝试着摆脱旧家庭的笼罩,把自己交付于社会化的大都市。
B.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这种出走始终是不成功的。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空间,一直局限于家族式的封闭空间中,人物心理的活动也同样具有浓烈的家庭和闺阁特点。
C.王安忆小说对都市女性命运的阐释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王琦瑶从家庭走向社会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来自自己传统家庭的限制,因此,她的叙述空间是开放式的。
D.张爱玲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都市作家,对现代社会化的大都市怀有相当矛盾的心理,但王安忆作为上海大都市的寻梦者,对社会化大都市有一种迫切拥抱的心理。

第7题:

以《山上的小屋》为例,分析残雪小说的特点。


正确答案: 残雪的小说首先建立了一个超验的非理性世界,她的作品往往通过人物的幻觉和假定情境,由瞬间梦呓般的超感觉化的文字与语汇来对指向个人潜意识内心世界,由现实人生变态、病态的描写,而表现人性的扭曲、阴暗。
在这样的冷漠、窥视、变异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惊恐、焦虑、戒备、不安,一切血缘、亲情都被一张互不信任、互相伤害、互相窥视的阴冷之网笼罩着,这构成了残雪作品的总体精神氛围。
采用艺术的非理性描写,显然是为了表达某种哲理。这中间包含着作者对现代社会中虚伪、自私、冷漠、压抑、隔阂等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忧郁与焦虑,正是世纪末人类异化后产生的绝望意识和恐惧感的体现。
残雪的深刻就在于她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世界地狱、荒漠般的怀疑、虚无、绝望态度,残雪尖锐地将这种悲剧性本质加以揭露,在审“丑”中,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批判意识。这里包含了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批判,这种批判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而是深入到本质深处的对人类现存生存景况的批判。

第8题:

以本文为例,简要说明旅游文学作品的价值.


正确答案:
    (2)(答题提示)旅游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文学知识及多彩的民俗风情,对于扩大人们的见闻,增长人们的学识,提高人们的素养,丰富人们的生活都有直接作用.旅游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文化韵味大大超过景物古迹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旅游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认识价值、宣传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9题:

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


正确答案:余华试图在小说中表达近似于鲁迅小说“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但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是一种道德批判,而是在伦理层面中的人性批判。对于《一九八六年》中的疯子而言,他的生命体验是以“疯癫”的形式展开的,这种“疯癫”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他独立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时),一种启蒙主义的布道场景已横亘在面前: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着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群众的兴高采烈,又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一自残场景中的“围观”现象,与鲁迅的小说《药》中群众观看夏瑜被杀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看/被看”的场景中,启蒙者与愚昧者的处境居然历经一个世纪仍未改变:无论启蒙者做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启蒙仪式成了娱人耳目的表演行为。《一九八六年》首先在此层面上获得了与鲁迅小说相似的启蒙主题。而且,当“疯癫”被余华用作颠覆历史的核心意象时,它已不再具备道德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疯癫”并不是人性恶的表征,而仅仅是疯子在现实当中的伦理处境,疯子的自残只不过是他内心生命体验的现实回放:既然疯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文革”历史的迫害而变得支离破碎,那么,他的自残就不过是他生命体验的正常表现。在现代伦理学看来,这种一己的生命体验既是他的存在状况,也是展现他个体生命体验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说,疯子的疯癫行为其实符合他自身的生命逻辑,因而也是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但在围观的群众看来,疯子的自残行为又的确是疯癫的表征。那么,如果从现代伦理学的角度去窥探群众的存在状况时,就会发现,在表面上看,群众才是清醒的大多数,他们围观疯子自残的场景,似乎表明了自身理性的健全。可是,如果疯子的存在状况是合法和正常的话,那么,群众在围强行为中展现的惊讶、兴奋和恐惧就是不正常的,换言之,群众对疯子正常生命体验的无法理解,恰恰表明了他们自身的“疯癫”状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福柯说过,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神志健全,往往用非理性的方式对待自己眼中的疯子,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因此,当观看疯子自残的群众用怜悯、歧视、窥探、嘲笑等行为将疯子从理性的大多数中排除出去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存在状况的“疯癫”。在这里,疯子与群众的存在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对调:疯即是不疯,不疯即是疯。从这个角度说,《一九八六年》已然具备“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当疯子以启蒙者的形象出现时,以自残为表征的启蒙仪式却遭到了一群疯人的耻笑。群众自身“疯癫”形式的表现,既是对于启蒙者的不理解,也是愚昧的国民性表征。因此,《一九八六年》在对人物存在状况的考究中,表明了余华关注启蒙问题的视域转换:不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而是依据个体的生命体验,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史的合理性。这一启蒙叙事正是先锋作家重视生命个体的具体表现。

第10题:

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简要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


正确答案:体现“马原体”特征最著名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这部小说讲述了探寻“野人”、观看“天葬”、顿珠婚姻等三个故事。交错叙述的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既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篇的叙述主要由“自报家门”和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构成,显得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在小说中陈列各种事件的写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活现实偶然本质的叙事“还原”。而这种“还原”的叙事方式,正隐含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观念的颠覆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冈底斯的诱惑》其实是一部作家依据自我的精神真实而展开的叙事实验,对当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观和历史决定论构成了颠覆与挑战。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冈底斯的诱惑》的叙述方法极为奇特。作品开篇便说:“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马原不仅写了打猎的故事,还写了陆高和姚亮的故事、穷布的故事、顿珠和顿月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小说情节只是场景和行为的拼贴与叠加。作品共16节,每节的人称都在不断替换,在讲述老作家的故事、穷布的故事时,分别采用了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而有关陆高、姚亮及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则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甚至在一节中还出现了不止一种人称。最重要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本身是不确定的,这个叙述者无处不在,他可以是作家自己,也可以不是;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作品中人物所回忆起来的另一个人物。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使作品始终都没有贯穿全文的叙述者,从而达到了虚构与真实的错位转换,不仅情节受到了抑制,人物也被彻底符号化。如央金只是陆高的个人印象,而陆高也不过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延伸。除此之外,小说还成功地利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设置悬念,似有追索,但结果往往又与原来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阅读心理,实践了马原的“叙述圈套”。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马原体”小说,指的就是这种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的形式实验。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