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中,领导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题目
单选题
在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中,领导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A

歌德

B

巴西多

C

康德

D

洪堡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恢复基础教育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正确答案:B

第2题:

简述洪堡德领导的德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对文科中学的改革。1810,洪堡德亲自主持编写了文科中学的教学计划,强调教育任务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德国还加强了对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1810年规定,担任中学教师须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证书,从此改变了中学教师由神学家和牧师担任的现象。


第3题:

19世纪末美国掀起的“昆西教育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是()。

A、帕克

B、贺拉斯·曼

C、桑代克

D、杜威


参考答案:A

第4题:

宗教改革中,主张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下,由国家办教育的是( )

A.路德派的教育改革
B.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
C.英国国教教育改革
D.天主教教育改革

答案:A
解析:

第5题:

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有哪些?


答案:
解析:
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 对教育作用的认识。维新运动中,他无论上书还 是呈折,都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 障加以强调。他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 设后,再废科举。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 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和各国情形,也放 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因此他建议光绪皇 帝立即下诏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第二,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 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力图仿照西方 建立近代中国学制。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西 学,他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第三,派游学,译西书。在《请广译日本书派 游学折》中,康有为以日本、俄国的兴盛为例,力 陈游学、译书的重要性,认为必须打破闭关自守 的状态,广译西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之人 第四,倡导平等,重视女教。康有为从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出发,反对重男轻女思想,主张男 女平等独立,在教育上女子一样享有教育权利, 学成后也应该赐予出身荣衔。

第6题:

简述德国19世纪的教育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计划)


参考答案:

德国19世纪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809年前后,当时的教育厅长洪堡提出一系列改革计划,特别是中等以上教育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洪堡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教育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全面变革。洪堡在任期间曾亲自主持编写了文科中学教学计划,并在文科中学建立了严格的升级制度和考试制度;为了保证中学的教育质量,洪堡还建立了教师考选制度。


第7题:

在现代欧美教育改革中,重视通过11岁考试进行中等教育分流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参考答案:B

第8题:

德国双轨制的初步形成是由()促成的。

A.路德学校改革运动

B.《乡村学校规程》的颁布

C.赫克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D.洪堡领导教育改革


正确答案:D

第9题:

宗教改革中,主张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下,由国家办教育的是( )

A.加尔文派教育改革
B.英国国教派教育改革
C.路德派教育改革
D.天主教教育改革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 及天主教教育关于教育权的观点。路德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教育家,但他所提出的两个原则却对 后来的教育影响甚巨。其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 不是由教会掌握;其二是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 育。加尔文派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 宗教生活的影响,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但 未提出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下。英国国教派主 张通过教会管理教育。天主教不断加强对教育 的控制。

第10题:

《国家在危机中》的教育改革建议。


答案: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 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个报告也是美国战后第三次课程改革的开端,旨在提高教育质量。 内容:①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②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③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④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⑤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这些内容旨在提高教育质量。 影响:该“报告”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第三,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但是,该运动又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因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导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教学要求过于统一,导致缺乏灵活性;因强调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使潜在的辍学人数迅速增加。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