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高风翰的书法怎样?

题目
问答题
大画家高风翰的书法怎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画家高风翰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高风翰,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三——一七六八年)。山东胶州人。字西园,号南村,晚年号老阜、南阜老人。因病偏痹,改用左手写字作画,故又号尚左生、丁己残人。其山水、花鸟名盛后世。其书法草、隶皆精。篆刻亦豪迈纵逸。总的风格是不拘成法,苍劲有力。高风翰曾南游扬州,并登焦山观《瘗鹤铭》,寻陆游题名。与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罗聘等齐名。郑板桥曾作诗赞曰:“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友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膺作亦无余。”高风翰还痴砚成癖,收藏砚台极为丰富,最多时达千余方,并亲自为留方砚一一琢刻题铭。著《砚史》、《高风翰砚谱》等。

第2题:

袁克文的书法怎样?他作书法时有何奇特之举?


正确答案: 袁克文,生于公元一八九○年,卒于一九三二年。河南项城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次子。字豹岑,又作抱存,号寒云。他虽然是袁世凯的儿子,但他对袁世凯称帝之举是极力反对的,曾作诗讽劝其父云:“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第一层。”在家中,他亦不得其志,常常以曹操的第二个儿子陈思王曹植自比。平时爱与文艺界人士交往。其书法,意在褚遂良、颜真卿之间,以颜体之笔法,求褚书之风韵,劲媚而稍有拙意,别具一格。尤其喜欢写对联,有一次他专门登报,减润鬻书,(即降低卖字的价钱)。一日之间就写了四十多幅对联,全部卖出,他用这些收入又购买了古墨,写了楹联一百余幅。以赠送亲朋好友,还写了“五九纪念扇”四十把,录其《五月九日放歌》,其文辞书法间洋溢着爱国之情,与其卖国贼父亲袁世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袁克文写书法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由待者在两头拉着纸,使其离桌悬空,然后他再提笔濡墨于悬空之纸上任意挥洒。所书之字,力透纸背而纸不损,其用笔力度之把握,恰到好处。他写小字的姿势更为奇特。他嗜吸鸦片烟,往往在床上吞云吐雾,吸足鸦片后,仰卧在床上,一手执笔,一手持纸,凭空仰书,写出来的小楷,娟秀挺劲而毫无歪斜、庸软之病,其把握纸、笔的能力,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3题:

元代画家柯九思主张以书法笔法画竹,写出具体画竹书法用笔之法。


参考答案:

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中折釵股,屋漏痕之遗意。


第4题: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请告知下列画家和书法家所处的朝代?吴道子、王羲之、颜真卿、赵佶、唐寅。


正确答案: 吴(唐)、王(晋)、颜(唐)、赵(宋)、唐(明)。

第5题:

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蔡襄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蔡襄(公元一○一二——一○六七年)。兴化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人。字君谟,卒谥忠惠。
蔡襄工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史称蔡者原指蔡京,因京为奸官,故换以襄,理由是蔡襄年长于苏轼等三家,不然不至排列第四。蔡襄的书法艺术,不像苏轼等三家,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另立面貌,而是步趋前贤,融入个性,不事标新立异。所以正统派书法家评论他的书法“独步当世”,“为本朝(指宋朝)第一”。蔡襄的书法主宗颜真卿,写得宽博而整场,但他学习颜真卿书不是死效硬仿,而是在字里行间抒发出自己的个性和情趣,赵孟頫评他的书法“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米芾说:“蔡襄书如中国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宋米芾《宝晋英光集》补遗),道出了他的书法宽容婉约的风格特征。
“君谟书真、行、草皆优”(宋朱长文《墨池编》)。传世墨迹多尺牍之作,写得轻松圆转。世评蔡襄“小字愈小愈妙”,(宋黄庭坚《豫章先生文集》)。其实蔡襄的大字也很有特色,贵在径尺大字不失娇美本色,如所书《万安桥记》,宽厚润泽,如春风沐人,倘若写得过于慓悍,恐怕就与他建桥便民的情怀不尽一致了。蔡襄继蔡邕所创“散隶”,以飞白之法作“散草”或谓“飞草”,皆言其行笔流动而多飞白。
蔡襄传世墨迹有《谢赐御书诗》、《颜真卿自书告身跋》、《茶录》、《暑热贴》、《连日山中》等。

第6题:

北宋大画家郭忠恕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七岁就能诵诗、作文。后周广顺年间,曾召为宗正兼国子书学博士。郭言行狂放怪异,夏时暴日,穷冬浴冰,或数十天不吃东西,流连于山水间,或喝醉了酒乱跑一通。但画却画得极精,“其画屋、林、楼阁,是古今界画的绝响”(见《中国文艺辞典》六○八页),是北宋山水画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他的大篆、籀书写得特别好。欧阳修认为,自唐朝李阳冰以后,没有比郭忠恕篆书写得更好的。而且楷书也写得很好,所以宋太宗即位后,授给他国子监主薄的职务,命令他刊定历代字书,阐明文字变迁,考证传写错误,深得太宗赏识。由于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地位显著,故书名被画名所淹,人多不知。其书迹有《三体阴符经》传世。还有书论著作《汗简》、《论八分书》、《论古文》、《论书体》等和其所定《古今尚书》及《释文》等并行于世。

第7题:

元代大画家倪瓒的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倪瓒强学好修,诗、书、画皆名擅当时,益播后世。其山水画简、枯、远、淡,寥寥数笔,即可发人无限情思。其书法有晋、宋人风气,高古脱俗。据明徐渭《文长集》记载:“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周南老《云林先生墓志铭》谓其:“雅趣吟兴,每发挥于缣素间,苍劲研润,尤得清致。晚益务恬退,黄冠野服,漫游湖山间。”世传书迹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玄度扎》、《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诗余手迹》、《诸绝句并扎》、《记元吴仲圭临兰亭跋》、《静寄轩诗帖》、《竹处帖》、《醉歌行》、《赠徐耕渔诗卷》等。

第8题:

画家对书法艺术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画家的书法往往以独辟蹊径、另具一番情趣而引人注目,但是,也往往被评论为失之狂怪而非正宗。这种“正统”看法影响至今,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平心而论,画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作出了较大贡献的。
“书画同源”是在文字产生的初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和绘画已成为两门独立的艺术了。但是,由于二者使用的工具相同,笔法相近,当这两门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又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
在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就对当时的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由画师的专业,变为士大夫阶层的普遍爱好;由“成教化、助人伦”的白描人物,发展到纯任天真、不假修饰的草草墨戏。无疑这是绘画的一个极大的发展和解放,像大小米的山水、文与可的墨竹、苏轼的竹石、扬无咎的墨梅、梁楷的泼墨人物等,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时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画家,被列入画家传上的书法家有:司马光、蔡襄、王安石、文同、苏轼、苏过、王诜、晃补之、米芾、米友仁、黄伯思、赵孟坚、朱熹等人。黄庭坚和蔡京虽未收入画家传,但据文献上记载,他们至少是精通画理的。书家兼是画家,画法通融书法,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苏轼曾自言:“画得寒林竹石,已入神品,草书益奇。”黄庭坚亦说:“李伯时书法极精,画之关纽透入书中。”因此,这个轻形式,重精神,与实用脱离,深入纯艺术境界的文人画,无疑对宋代“尚意”新书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元、明时期复古思潮的影响,馆阁体的盛行,帖学到了清代已经接近没落了。这时,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在酝酿中出现,那就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清代碑学。清代碑学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大量的画家介入书坛,把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融入了书法,为书法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画家兼书家或书家兼画家的傅山、王铎、石涛、朱耷、金农、郑燮、张廷济、伊秉绶、何绍基、陈鸿寿、高凤翰、赵之谦、吴昌硕、齐璜等人,无不把他们的书法作品与绘画沟通,使书法的章法、笔法、墨法比过去有了大的突破。
他们在书法的章法上讲究绘画的“经营位置”,常有那种疏密穿插、大小斜正、黑白对比的构图处理。结体上往往追求一种形式美,如金农横粗竖细、长短对比强烈的漆书,伊秉绶方正充实、宽博大方的隶书,吴昌硕左右上下参差取态的篆书,陈鸿寿横竖笔画长短反常的隶书等。
因绘画笔法的多样化,对书法笔法的创新产生了相应影响,清代书法的新笔法多不胜数,而大多数笔法是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的,这不能说不是绘画思想在书法上的体现。有的画家直接用画法写字,如郑板桥在书中渗用兰竹笔法,吴昌硕写石鼓文以画梅之法为之等。
他们把绘画里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书法中去了。在画家们的书法作品里,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时时可见,墨色多变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的一大特色。画家书法的用墨用水之法,后来被日本书家继承过去,并光大发扬,成为日本书道的流派之一。
我们从这些历史史实可以看出,画家进入书坛,画法融进书法,丰富了书法的意境和表现力,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从当今书坛来看,有些风格突出的书法家,本身就是画家或是学过绘画的。因此,我们对画家书法不应存在任何偏见。

第9题:

五代的书法大家“杨风子”的外号是怎样得来的?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五代书法大家杨风子就是杨凝式,其字景度,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人面貌丑陋而天性聪慧,以能诗文、善书法为当时所重。他行事怪诞,不近常情,平日上衙门,前车后马他不要,自己策杖步行,惹得市井平民围观哄笑。有一年临近冬天,他家还没有寒衣,恰巧有朋友来洛阳送给他绵和绢,但他却将绢、绵全部转赠给寺庙。由此种种,人们认为他疯、傻,从此得了个“杨风子”的称号。其实,他不疯也不傻,而是一种隐身自保的方法。当时,朱温篡位当政,为消灭异己,广布密探,朝中大臣,言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祸招灾,甚至祸及亲朋。杨凝式面对黑暗的统治,既有满腔愤懑,但又不敢公开言说,只好装疯卖傻。
虽说杨凝式出身世家,使他在梁、唐、晋、汉、周五代均任高官。然而实际上他很少到任,大半时间他装病闲居,纵情山水,遨游寺观,咏诗题壁,边吟边写,有时直署本名,有时自称“癸己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不一而足。洛阳一带的庙宇道观几乎都让他写遍了。寺院内的和尚,看到哪些地方还没有留下他的题咏,就把那块墙壁粉饰好。等他一到,看见有墙光洁可爱,就旁若无人,提笔挥洒,直到把墙面写完。他的书法、笔法取之颜、欧,体势纵逸,天真烂漫,姿肆欹斜而又潇散开朗。行距特大,布白新奇,开后世董其昌法门,被人们公认为五代书家第一人。苏东坡就称他为“书中豪杰”。传世墨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等。

第10题:

“书法批评”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开展正常的书法批评?


正确答案: 不能将“书法批评”与通常所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含义混同。“书法批评”是与“书法创作”并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书法基础理论、书法史并列是书法理论中三大内容之一。书法批评家要从一定的观点对书法家或书法作品的成败得失、历史地位等作出评价,对书法现象及其本质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阮元、康有为对北碑的评价,使人们对原先卑弃的魏碑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郑道昭誉为“北朝书圣”。由此可见,没有书法批评,书法艺术便不会繁荣。尤其当理论揭示出书法的内在规律后,将会对书法的实践给予指导作用。
书法批评要实事求是。当然,在一定艺术观念指导下,认识也可能出现偏见,而偏见,往往是艺术个性发展的前提。书法批评的标准一是要符合美的规律,一是要具有历史深度。在作书法批评时,必须首先对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充分剖析,指出其成败之处,要抓特征,抓本质,从具体形象入手,再引申到它与整个历史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之中。而我们目前的书法批评,除了对“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不切实际的粉饰、吹捧外,很少见到严肃的、尖锐的、足以称得上真正的批评,实际上已把它变成了轿夫和吹鼓手。书法批评家必须抛弃武断的、封闭的、孤立的定向思维,应以审美为中心,借助于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系统论等学科,将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置于历史长河和当代思潮中,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总体性的、创造性的考察。现代国内外文艺批评约有五种模式:①道德批评模式,②心理批评模式,③社会批评模式,④形式主义批评,⑤原型批评。书法可以借助其合理部分,用于对书法进行评论。时代需要书法中的别林斯基与金圣叹,我们呼唤和期待着敢哭、敢笑、敢说、敢于直面人生、令人心扉畅快而具有深刻历史感的书法批评文章更多地问世,从而在我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书法批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