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例A与用例B相似,但A的动作序列是通过改写B的部分或者扩展B的动作而获得的,则称()

题目
单选题
如果用例A与用例B相似,但A的动作序列是通过改写B的部分或者扩展B的动作而获得的,则称()
A

用例A实现用例B

B

用例A继承用例B

C

用例A扩展用例B

D

用例A包括用例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用例建模过程中,若几个用例执行了同样的功能步骤,这是可以把这些公共步骤提取成独立的用例,这种用例称为()。

A.扩展用例

B.抽象用例

C.公共用例


答案:B

第2题:

用例(use case)用来描述系统对事件做出响应时所采取的行动。(请作答此空)抽取两个或多个用例共有的一组相同动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用例,该子用例可为多个基用例共享或复用。( )关系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并附上标记<>。

A. 包含
B.扩展
C.泛化
D.依赖

答案:A
解析:
用例(use case)用来描述系统对事件做出响应时所采取的行动。用例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用例间的关系有:包含、扩展和泛化。(1)包含关系:抽取两个或多个用例共有的一组相同动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用例,该子用例可为多个基用例共享或复用。包含关系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并附上标记<>。虚线箭头指向子用例。(2)扩展:当出现多个不同情况而导致的多种分支时,则可将用例分为一个基本用例和一个或多个扩展用例。扩展关系是对基用例的扩展,扩展用例不是必须执行,具备了一定触发条件才执行。扩展关系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并附上标记<>。虚线箭头由子用例指向基用例。(3)泛化:泛化代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子用例继承了父用例所有的结构、行为和关系。泛化关系用空心三角形箭头的实线表示,箭头指向父用例。

第3题: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是用例驱动的,用例是UML的重要部分,用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图表示的是用例之间的()关系。

A、泛化

B、包含

C、扩展

D、等同


正确答案:B

第4题:

如果说用例F被用例T扩展,意思是()。

AF是一个一般用例,T是一个特殊用例

BF是一个特殊用户,T是一个一般用例

C都是一般用例

D都是特殊用例


A

第5题:

以下关于用例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1)。图书馆管理系统需求中包含“还书”用例和“到书通知”用例,对于“还书”用例,应先查询该书是否有人预定,若有则执行“到书通知”。“还书”用例和“到书通知’’用例是(2)关系,以下用例图中,(3)是正确的。管理员处理“还书”用例时,需要先执行“验证身份“用例,那么“还书”用例和“验证身份”用例之间是(4)关系。
2、_____

A.关联
B.扩展
C.包含
D.泛化

答案:B
解析:
用例图展现了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包括:用例;参与者;扩展关系、包含关系。用例是对一组动作序列的描述,系统执行这些动作将产生一个对特定的参与者有价值而且可观察的结果。用例图用于对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进行建模。这个视图主要支持系统的行为,即该系统在它的周边环境的语境中提供的外部可见服务。当对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建模时,可以用下列两种方式来使用用例图。1、对系统的语境建模。对一个系统的语境进行建模,包括围绕整个系统画一条线,并声明有哪些参与者位于系统之外并与系统进行交互。在这里,用例图说明了参与者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2、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对一个系统的需求进行建模,包括说明这个系统应该做什么(从系统外部的一个视点出发),而不是考虑系统应该怎么做。在这里,用例图说明了系统想要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用例图使我们能够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黑盒子。可以观察到系统外部有什么,系统怎样与哪些外部事物相互作用,但却看不到系统内部是如何工作的。
扩展:对基用例的扩展,基用例是一个完整的用例,即使没有子用例的参与,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在用例图中使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在线上标注<>),箭头从子用例指向基用例。
包含:include为包含关系,当两个或多个用例中共用一组相同的动作,这时可以将这组相同的动作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用例,供多个基用例所共享。include关系在用例图中使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在线上标注<>),箭头从基用例指向子用例。

第6题:

论用例的获取方法

UP(unified process,统一开发过程)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它的特点是用例驱动;以构架为中心;迭代和增量开发。用例(usecase)是对一组动作序列的描述,系统通过执行改动作序列,为参与者(actor)产生可观察的结果。用例不仅可以描述系统的需求,而且能驱动系统的设计、实现和测试。

试围绕“用例的获取方法”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分析和开发的软件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详细论述你在这个项目中获取系统的用例的基本步骤。

3.分析并讨论获取用例的效果(是否获取了系统的所有用例或全部重要的用例),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用例分析技术是Rational三友之一的Ivar Jacobson先生于1967年在爱立信公司开发AXE交换机时开始研究并于1986年总结、发布的一项源于实践的需求分析技术。 Ivar先生在加盟Rational之后与三友合作提出了UMI、完善了RUP用例分析技术也因此被人广泛了解和关注。 用例分析技术为软件需求规格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元素而且该元素是可验证、可度量的。用例可以作为项目计划、进度控制、测试等环节的基础。用例是开发团队与客户之间有效的沟通工具它可以用来描述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其有助于确保需求的可跟踪性能够抑制过早的设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用例有2个常见的误区。 (1)用例分析技术包括了整个需求过程:它只是一个需求分析技术是在传统的需求捕获技术的基础上使用的无法替代这些技术; (2)用例分析技术是分解技术:其实用例分析技术是一种合成技术将在需求捕获中收集而来的零散的特性合成为用例。 因此要清楚地认识用例源于涉众不能够自己杜撰出用例但也不要企图直接问他们还有什么用例;另外用例描述的编写工作应由开发人员和客户组成的团队完成。 总之用例来源于传统的需求捕获方法所产生的结果。通常采用迭代的方式来创建需求:首先生成提纲和高层描述(即粗略的用例模型)然后对其进行拓展和深化(即对用例模型的描述进行完善)最后进行集中的整理与修剪。用例模型的建立过程主要分为识别参与者(actor)、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3个步骤。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用例是一种需求的描述方法因此用例的获取也是需求的获取因此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说明如何结合用例技术来获取需求。 具体来说写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所列举的参与分析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应该适合于用例分析技术而非如驱动程序之类系统参与者不明显或不重要的应用。 (2)文章中应该详细地说明获取系统用例所采用的工作步骤应该从需求的捕获开始然后详细地说明如何识别参与者如何识别用例如何进行描述的细化和模型的建立。 用例获取的基本步骤: ①定义该应用系统的边界(可以用计算机系统作为边界也可以用使用该应用系统的机构中的部门界限作为边界还可以用该机构本身作为边界)。 ②识别出该应用系统所有的参与者。 ③对于所识别出的每一个参与者分别确定; .该参与者所参与的每一种业务活动; .各种业务活动的完整的事件序列; .激发上述每一个事件序列的参与者。 ④对③中确定的事件序列进行分析去掉其中重复的事件序列。 ⑤用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来描述④中确定的每一个事件序列得到初步确定的每一个用例。 ⑥对⑤中初步确定的每一个用例进行分析和必要的重组采用包含(include)、扩展 (extend)和概括(generalization)关系来表示用例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所有的用例。 (3)在描述获取系统用例的步骤时应该尽可能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描述具体的过程而不要过多地列举相关书籍中内容干巴巴的理论会显得文章十分空洞要充分体现出真实性。 (4)可以充分地引入一些用例分析模式来说明用例的获取过程。 (5)文章中应该对用例获取的效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用例模型的全面性并且应该充分体现出客户在用例获取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6)可以适当地对用例获取的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用例分析技术是Rational三友之一的Ivar Jacobson先生于1967年在爱立信公司开发AXE交换机时开始研究,并于1986年总结、发布的一项源于实践的需求分析技术。 Ivar先生在加盟Rational之后,与三友合作提出了UMI、完善了RUP,用例分析技术也因此被人广泛了解和关注。 用例分析技术为软件需求规格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元素,而且该元素是可验证、可度量的。用例可以作为项目计划、进度控制、测试等环节的基础。用例是开发团队与客户之间有效的沟通工具,它可以用来描述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其有助于确保需求的可跟踪性,能够抑制过早的设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用例有2个常见的误区。 (1)用例分析技术包括了整个需求过程:它只是一个需求分析技术,是在传统的需求捕获技术的基础上使用的,无法替代这些技术; (2)用例分析技术是分解技术:其实用例分析技术是一种合成技术,将在需求捕获中收集而来的零散的特性合成为用例。 因此,要清楚地认识用例源于涉众,不能够自己杜撰出用例,但也不要企图直接问他们还有什么用例;另外用例描述的编写工作,应由开发人员和客户组成的团队完成。 总之,用例来源于传统的需求捕获方法所产生的结果。通常采用迭代的方式来创建需求:首先生成提纲和高层描述(即粗略的用例模型),然后对其进行拓展和深化(即对用例模型的描述进行完善),最后进行集中的整理与修剪。用例模型的建立过程主要分为识别参与者(actor)、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3个步骤。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用例是一种需求的描述方法,因此用例的获取也是需求的获取,因此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说明如何结合用例技术来获取需求。 具体来说,写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所列举的参与分析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应该适合于用例分析技术,而非如驱动程序之类,系统参与者不明显或不重要的应用。 (2)文章中应该详细地说明获取系统用例所采用的工作步骤,应该从需求的捕获开始,然后详细地说明如何识别参与者,如何识别用例,如何进行描述的细化和模型的建立。 用例获取的基本步骤: ①定义该应用系统的边界(可以用计算机系统作为边界,也可以用使用该应用系统的机构中的部门界限作为边界,还可以用该机构本身作为边界)。 ②识别出该应用系统所有的参与者。 ③对于所识别出的每一个参与者,分别确定; .该参与者所参与的每一种业务活动; .各种业务活动的完整的事件序列; .激发上述每一个事件序列的参与者。 ④对③中确定的事件序列进行分析,去掉其中重复的事件序列。 ⑤用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来描述④中确定的每一个事件序列,得到初步确定的每一个用例。 ⑥对⑤中初步确定的每一个用例进行分析和必要的重组,采用包含(include)、扩展 (extend)和概括(generalization)关系来表示用例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所有的用例。 (3)在描述获取系统用例的步骤时,应该尽可能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描述具体的过程,而不要过多地列举相关书籍中内容,干巴巴的理论会显得文章十分空洞,要充分体现出真实性。 (4)可以充分地引入一些用例分析模式来说明用例的获取过程。 (5)文章中应该对用例获取的效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用例模型的全面性,并且应该充分体现出客户在用例获取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6)可以适当地对用例获取的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第7题:

以下关于用例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1)。图书馆管理系统需求中包含“还书”用例和“到书通知”用例,对于“还书”用例,应先查询该书是否有人预定,若有则执行“到书通知”。“还书”用例和“到书通知’’用例是(2)关系,以下用例图中,(3例,那么“还书”用例和“验证身份”用例之间是(4)关系。
4、____

A.关联
B.扩展
C.包含
D.泛化

答案:C
解析:
用例图展现了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包括:用例;参与者;扩展关系、包含关系。用例是对一组动作序列的描述,系统执行这些动作将产生一个对特定的参与者有价值而且可观察的结果。用例图用于对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进行建模。这个视图主要支持系统的行为,即该系统在它的周边环境的语境中提供的外部可见服务。当对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建模时,可以用下列两种方式来使用用例图。1、对系统的语境建模。对一个系统的语境进行建模,包括围绕整个系统画一条线,并声明有哪些参与者位于系统之外并与系统进行交互。在这里,用例图说明了参与者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2、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对一个系统的需求进行建模,包括说明这个系统应该做什么(从系统外部的一个视点出发),而不是考虑系统应该怎么做。在这里,用例图说明了系统想要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用例图使我们能够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黑盒子。可以观察到系统外部有什么,系统怎样与哪些外部事物相互作用,但却看不到系统内部是如何工作的。扩展:对基用例的扩展,基用例是一个完整的用例,即使没有子用例的参与,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在用例图中使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在线上标注<>),箭头从子用例指向基用例。
包含:include为包含关系,当两个或多个用例中共用一组相同的动作,这时可以将这组相同的动作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用例,供多个基用例所共享。include关系在用例图中使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在线上标注<>),箭头从基用例指向子用例。

第8题:

在用例建模的过程中,若几个用例执行了同样的功能步骤,此时可以把这些公共步骤提取成独立的用例。这种用例称为(51)。

A.扩展用例

B.抽象用例

C.公共用例

D.参与用例


正确答案:B
解析:用例(VseCase)描述了一个与系统参与者进行交互、并由系统执行的动作序列。UML规范提供了用例之间包含(Include)、扩展(Extend)和泛化(Generalization)3种相关性的关系,各种关系功能及区别如表4-6所示。由以上分析可知,抽象用例是从几个执行相同功能步骤的用例中,将公共步骤提取而成的独立用例。可见抽象用例代表某种形式的“复用”,它是降低用例之间冗余的一种工具。例如,在一个“订单输入子系统”中,创建新订单和更新订单。都需要核查用户账号是否正确。那么,用例“创建新订单”、“更新订单”与用例“核查客户账号”之间是一种包含(Include)关系。

第9题: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是用例驱动的,用例是UML的重要部分,用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图表示的是用例之间的 ( ) 关系。

A.泛化
B.包含
C.扩展
D.等同

答案:B
解析:
泛化关系:当多个用例共同拥有一种类似的结构和行为时,可以将他们的共性抽象成为父用例。泛化关系是继承的反关系,子类继承自父类,父类是子类的泛化。在UML中,泛化关系用带空心三角形的直线来表示,如:

扩展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是:离开子用例,基用例是否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功能。如果能实现一个完整功能就是属于扩展关系,否则就是包含关系。
显然题目中对于基用例"取款机使用"需要"识别客户"和"验证账号"这二个子用例才够完整执行。若此时增加一个子用例"打印凭条",则它是否被执行都不会影响"取款机使用"这个基用例的实现。

第10题:

下列对用例的泛化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例的泛化关系中,所有的子用例都有相似的目的和结构。注意它们是整体上的相似
  • B、用例的泛化关系中,基础用例在目的上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段相似的行为,它们的相似是部分的相似不是整体的相似
  • C、用例的泛化关系类似于面向对象中的继承,它把多个子用例中的共性抽象成一个父用例。子用例在继承父用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修改
  • D、用例的泛化指的是一个父用例可以被特化形成多个子用例,而父用例和子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泛化关系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