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重要意义?

题目
问答题
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的党政体制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临时大会,构建了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体制推行南京国民政府权利运作的集中化和一体化。党政体制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政治集权上。
大会通过的《抗战救国纲领》提出:“强化党的意识,设立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总裁总揽党政大全,并且于1937年8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授权蒋介石为三军大元帅,统领全国海陆空军,蒋介石事实上已包揽了国民党党政军一切大全。
国民党强化战时体制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迅速扩展特务组织。分别设立了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组织。


第2题:

昆虫有哪些外激素?在害虫测报和防治中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⑴外激素: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追踪外激素以及告警外激素;
意义:
A.掌握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范围;
B.指导适时施药,减少防治次数和施药范围;
C.指导释放天敌或绝育雄虫;
D.检查防治效果;
E.监测检疫害虫的迁入以及扩散。

第3题:

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深远意义


答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思想上高度一致,为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党的建设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第4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第5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第6题:

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重要意义?
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抗战前,延安已有《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抗战开始后,除继续出版《解放》周刊外,又加强了《新中华报》的工作,还创办了许多新的报刊,形成了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系统地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变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此外,它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它的新华社、《解放》周刊共同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集中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于1941年5月15日终刊。《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18年来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部,1942年停刊,共39期。《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1941年3月停刊,共13期。《中国青年》杂志,1939年4月16日,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1941年3月停刊,共3卷。《中国妇女》,1939年6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1941年3月停刊,共2卷。《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陕甘宁文化协会机关刊物,1941年3月停刊,共15期。毛泽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论著《新民主义论》,强调出版报刊应紧密联系群众的革命实践。《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很受群众欢迎。新华社:从1938年起,新华社逐渐在几个大的抗日民主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社,但仍与地方党报一体。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脱离《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的编辑部,从此新华社开始了独立的发展阶段。1941年5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后,各地方的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单独与新华社总社建立直接的工作联系。与此同时,新华社内部机构也作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1944年8月成立了英文广播部,9月1日对外播发英文电讯稿,到1945年新华社由抗战开始时的20多人增加到110多人。这样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第7题:

关于杂文“鲁迅风”的争议发生在()。

  • A、30年代上海
  • B、抗战时期上海“孤岛”
  • C、延安解放区
  • D、抗战时期重庆

正确答案:B

第8题:

抗战时期,中共为什么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如何正确认识这次运动?


正确答案:
(1)原因:①一大部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特别是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王明教条主义的束缚,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彻底清算。②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在党内还广泛存在着,并经常作怪。③抗战以来,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把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带入党内,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只是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入党。④抗日战争形式错综复杂,各个根据地处于分散和经常变化的状态,党内教育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2)认识:①此次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树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④为争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9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第10题:

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