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韩愈《师说》的主要论点及其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韩愈《师说》的主要论点及其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师者,()。韩愈的《师说》


正确答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风变气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第2题:

师说①
韩愈



阅读课文,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你觉得本文有怎样的现实借鉴意义


答案:
解析:
【学习提示】 一、题解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35岁,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他们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为了回击这帮士大夫而写的。说,是文体的一种,多用于议论,也可以记事。师说的意思就是论述从师求学的道理。
二、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三、段落层次
本文段落与层次叠合,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在正面理论阐发中提出论点——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第二部分(2自然段):根据第一部分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从批判中进一步阐明论点。第三部分(3自然段):举历史名人为例,深入一步论证论点,树立从师的榜样。第四部分(4自然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借赞扬李蟠再次强调论点。
四、写作特点
《师说》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战斗性极强的文章。作者匠心独运,在起笔写“古之学者必有师”之后,马上提出“传道、受业、解惑”三项职责为教师正名,把教师置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确定了文章的主旨。
以下的文字都在为突出主旨服务。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落笔,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作对比,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与“士大夫之族”不从师作对比,从而突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不同结果。接着文章树立正面典型,从古之圣人中举孔子的从师之行和论师之言,从现实中举李蟠不同流俗,敢于从师的事实,一古一今,论据具体有力,进一步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既是对当时为师者与从师者的鼓舞,又是对“耻于从师”的士大夫的有力抨击。作者在教师的职责上提出不合流俗的全新见解,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教师的尊敬和对耻于求师的士大夫之族的厌憎。这样,文章必然情见于辞,所以连用表示推测、反诘、肯定语气的句子来表情达意。
本文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同时也在论述中阐明了为师的职责。本文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述,以及其他“尊师重教”的言论,均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正确答案: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4题:

试述韩愈《师说》的主要论点及其意义。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他的《师说》,成为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不朽的教育著作。《师说》的主要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即“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生而知之者不存在的。他充分肯定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并对社会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
(2)明确教师的任务,即“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任务,才配称做教师。
(3)提出择师的标准,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年龄大。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他看来,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教师,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是完全可能的。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做老师的不应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做学生的应向老师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老师也应向学生学习。师生关系要“不耻为师”,即“相互为师”。
韩愈在《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是相当开明和有创见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教育的继承、发展,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第5题:

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集中体现了韩愈尊师重道的思想,《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从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说》 在理论上是具有新意的。具体表现为: (1) 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 "学者必有师”。 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论点,直接否定了 "生而知之”。韩愈提出了 “人非 生而知之者”的论点,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性,从而使"学者必有师”这个观点有了充分牢靠的理论依据。《师说》在认识论上倾 向唯物主义,人非生而知之,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要。 (2)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 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规定教师工作的三项任务,都有它特定的时代内容。三项任务中最主要的是“传道”, “授业"和"解惑”都要贯串“传道",为“传道”服务。韩愈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教师的基本任务,其文字表达比较概括,比较明确,有主有次,一经提出,流传为共知的名言,也为以后的教师所接受。 (3) 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学“道”, 办法是"学无常师”。韩愈针对时风,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传道”,学生求学的任务主要在学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 “道”为标准来衡量。谁先闻道,谁就有条件给人传道,在实际上起教师的作用,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地位的贵贱,凡有道 就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社会上有道的人不少,皆可以为师,求学的范围 就不应受到限制,而应当学无常师。 (4) 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年龄有差别,而闻道则不以年龄大小定先后,学术业务也可能各有专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如果有专长,也可以为教师,教师也可以向有专长的弟子学习,教师与弟子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6题: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 著,集中体现了韩愈尊师重道的思想。《师说》也 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从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说》在理论上是 具有新意的。具体表现为: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 必有师”。 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论点,直接否定 了“生而知之”。韩愈得出了“人非生而知之者" 的论点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者必有师”这个观点有了充分牢靠的理论依据。《师 说》在认识论上倾向唯物主义,"人非生而知 之”,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 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要。 (2)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规定的教师工作的 三项任务,都有它特定的时代内容。三项最主要 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都要贯串 “传道",为“传道”服务。韩愈在历史上首先提 出教师的基本任务,其文字表达比较概括和明 确,有主有次,一经提出,流传为共知的名言,也 为以后的教师所接受。 (3) 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学"道",办法是 “学无常师”。韩愈针对时风,认为教师教学的主 要任务在“传道”,学生求学的任务主要在"学 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道”为标准来衡量。谁 先闻道,谁就有条件给人传道,在实际上起教师 的作用。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地位的贵 贱,凡有道就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社会上有“道”的人不少,皆可以为师,求学的范 围就不应受到限制,而应当“学无常师”。 (4) 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年龄有差别,而闻道则不以年龄大小定先后,学术业务也可能各有专长。“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如果有专 长,也可以为教师,教师也可以向有专长的弟子 学习,教师与弟子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是理所当 然的事。

第7题:

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答案:
解析:
韩愈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的一点体现在他作的《师说》,提倡尊师重道。①尊师的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觉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文学的重要性超过儒学,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以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总之,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③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对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④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教师。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是一种否定。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第8题:

下列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主要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

A.韩愈—《师说》

B.朱熹—《语录》

C.颜元—《存学篇》

D.孟子—《学记》


正确答案:D
《学记》出自《礼记》。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第9题:

韩愈的师说中的教师观和意义。


答案:
解析:
韩愈《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教师的基本任务针对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3)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4)师生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他既肯定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教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又强调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其看到了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统一关系,含有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的职责、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关系等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10题:

简答《师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有:
(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2)论述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明确了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意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其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开明观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点深刻的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韩愈的教师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