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

A.口头性

B.群体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参考答案:B

第2题:

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这四个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3题: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

A、集体性

B、口头性

C、变异性

D、传承性

E、可信性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试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基于其口头相传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体现于其众多异文之中,没有异文和变异性,也就没有传承性,民间故事的传承正是藉由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变异而得以实现的。
(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相对于传承性而言的。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正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故事存在着相似性和亲缘性,对其变异性的研究才有意义。

第5题:

下列不属于民间艺术特点的是( )。

A.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B.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

C.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

D.民间文学艺术不具有变异性

答案:D
解析:
民间文学艺术虽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但是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的特点:(1)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2)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3)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4)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变异性。

第6题:

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A.口头性

B.群体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参考答案:A

第7题:

民间文学产生变异性的原因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8题:

()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

A、集体性

B、变异性

C、口头性

D、传承性


参考答案:C

第9题:

试述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正确答案: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第10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民间文学外国通常称之为“民俗学”,这是从英文Folklore翻译过来的,自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提出,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国际的学术用语。“五四”前后被介绍到我国。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高尔基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知识的宝库,生活的教科书。传统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口述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