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有什么经济学含义?

题目
问答题
“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有什么经济学含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引起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程同方向变动的。谷,及粮食是生活必须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的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第2题:

在技术经济学中经济有几种含义,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经济是个多义词,有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经济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比如经济结构.经济基础中的经济就是这一种含义。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也就是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经济。比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中的经济的含义。第三种含义是指节约。这里的节约主要是指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问题,如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利用原材料等。在技术经济学中主要是指第三种含义。

第3题:

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引起总收益的增加。(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第4题: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l)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的不同点。 1)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修正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这样两点上:一是用工资黏性假说代替工资水平刚性假说;二是不仅分析了产量、就业量、工资、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分析了这种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采用的是动态分析法,即考虑到各个时期总供给曲线的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代表是黏性工资模型Y=Y+a(P-pe),其中Pe为预期的物价水平,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如图21-2所示。其中,SR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而LRAs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2)新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的典型代表是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为y=ys+r(P-Pe)。其中,参数r >0,Pe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它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如图21.3所示。

(2)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与新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不同的原因。 1)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依据的是工资黏性假说。这一假说的基本内容是:当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是这一变动不是迅速而是缓慢的。劳动市场的供求变动与工资变动之间存在时滞。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得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2)新古典主义总供给模型的依据是理性预期。现实世界中的经济信息不是充分的,人们无法及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位——家庭和厂商——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对未来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对货币量和一般物价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导致了人们对价格的暂时的错觉,会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 (3)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1)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如图21-2所示,经济最初位于A点。假定在本期出现了一个未被预期到的名义需求冲击,将总需求曲线AD0移动到AD1,由于工资合同在上期谈判决定且有效期限延至本期合同到期,因而名义工资暂时是刚性的(即为Wo),这时,经济将运行到图中的B点,实际产量将从yn降至y1。由于长期名义工资合同的阻力,货币当局就有可能扩张货币供给量,即使被预期到也会使AD曲线右移并在A点重新达到均衡。如果货币当局对名义需求冲击的反应快于私人部门对名义工资的调整,相机干预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不变的名义工资使得货币当局能够影响实际工资率,从而影响就业和产量。 2)新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政策的无效性”。新古典主义认为,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政策引起的。如图21-3所示,经济起初在A点处运行,该点是总需求曲线ADo、总供给曲线SRASo和LRA5三条线的交点。假设货币当局宣布打算提高货币供给,理性的当事人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率水平上不发生变动。当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之下提高时,总需求曲线从ADo向右移动AD1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从SRASo到SRAS1的向左移动所抵消。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从A点直接移动到C点,停留在垂直的长期供给曲线LRAS上,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另一方面,设想货币当局出乎当事人的意料,在未宣布其打算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这时,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和工人把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结果错误地当作相对价格的上升,他们做出的反应是提高产量和增加劳动供给。换句话说,工人和厂商错误地把这些看作是对他们劳务和产品需求的实际增长,从而增加劳动和产品的供给。根据所给图形,总需求曲线将从AD0移动到AD1,在B点与SRASo相交。从图21-3中可以看出,这时经济的产量为y1,它偏离了产出的自然率水平YN。这被认为是当事人预期误差的结果。产量和就业的任何偏离自然水平的变化都只被看作是暂时的,一旦当事人意识到相对价格并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就回到它们的长期均衡(自然率的)水平。根据图21-3,一旦当事人充分调整了他们的价格预期,总供给曲线就会从SRllS。向左移动到SRAS1,与AD1在C点相交。

第5题:

“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下列对这两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A.这两句话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B.这两句话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这两句话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
D.这两句话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答案:B,C,D
解析:
题干中的两句话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A项错误,C项正确。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B项正确。这两句话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D项正确。

第6题:

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


参考答案:(1)“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  总收益的增加。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 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7分)      (2)“谷贱伤农”是指粮食丰收了,价格下降,农民收人减少。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 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在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的并不多,这 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第7题:

用恰当的经济学原理说明“薄利多销”的使用范围。


参考答案:

(1)“薄利多销”是指企业降低产品价格后,尽管单个产品收入减少,但是企业总收益增加了。薄利多销策略适用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即适用于ed>1的商品。
(2)对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价格收入,即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呈方向的变动。这是因为,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时,厂商降价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小于需求量的增加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入的增加量。所以,为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对于农产品这类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应该采取提价的方法,而对于录像机这类需求富有弹性的高级奢侈品应该采取降价的办法。


第8题:

请根据你所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对“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两句话的理论含义。


参考答案:

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如果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并且需求量增加的程度会超过价格下降程度,从而可以弥补因降价所造成的收益损失。这样,价格降低会使得厂商的总收益增加。相反,提高价格则会导致总收益减少。“薄利多销”是企业的一种赢销活动的概括。所谓“薄利”是指低价格,“多销”则是销售量增加,期望得到更多的销售收益。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企业通过降低价格可以使得销售量增加。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如果价格降低,需求量同样增加。但需求量增加程度小于价格下降程度,从而不能弥补因降价所造成的收益损失。这样,价格降低会使得厂商的总收益减少。相反,提高价格则会导致总收益增加。在农产品市场上,由于需求缺乏弹性,当农产品价格下降即“谷贱”时,农民的销售收入下降,从而出现“伤农”现象。


第9题: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


答案:
解析:
“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以

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下降为P2,均衡数量从Q,上升为Q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第10题:

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名话的含义。 


正确答案:(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大于价格变化的程度,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收益总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能使需求量有较大幅雅的增加,从而引起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小于价格变化的程度,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较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时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