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何在?

题目
问答题
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何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代碑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著作?它们的特点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的主要理论著作有阮元著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著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著的《广艺舟双楫》。它们和过去的书学理论不同,过去是先有了实践,然后才进行研究和总结,而清代碑学理论却改变了书学史上这种被动状况,第一次使理论走到了艺术实践的前头,成为实践的指导。当帖学的颓风弥漫整个书坛时,阮元首倡碑学,发表了《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文,文中断然摒弃了千年陈说,主张为救帖学之弊,就非学习北朝碑版不可,为书法艺术展示了一个新领域。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为碑学进行大力鼓吹而天下景从,一时书风大变,使学碑成为社会俗尚。最后,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对碑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这样,碑学就成为一个有高度艺术成就和有系统理论的书法流派。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对书法演变的源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他把南北朝不同风格的书法区分为“碑”和“帖”两派。又在《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为纠正帖学晚期出现的软弱、僵化的流弊,他在二文中极力倡导写汉碑、北碑,为碑学进行了有力的鼓吹。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认真品评了当代各家探求笔法的优劣,推出邓石如作为探索碑学成功的代表,公开了邓石如的新笔法。他追溯了古人书法的真谛,认为应“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和“不失篆分遗意为上”。并以此为标准,尊魏卑唐,颂碑贬帖,使碑学在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书,共六卷二十七章,一、二卷主要谈书体的源流发展,三、四卷主要是评论碑品,五、六卷主要是谈用笔技巧、学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要求。他在书中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以主“变”为宗旨,认为碑学中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把六朝碑版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十大美,来作为新崛起的碑学的十项美学标准。全书广征博引,运用了当时金石考证学上的最新资料和掌握的书坛全部状况,虽在卑视唐书方面持论未免偏颇,但此书仍不失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史书性的著作。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他们的碑学理论是层层相因,逐步发展,直待《广艺舟双楫》出后,碑学理论才最后牢固地确立了。

第2题:

清代的碑学理论有什么贡献?


正确答案: 清代倡导碑学的理论家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人,他们在理论上递相承接,并与碑学的艺术实践同步,对清代书法艺术由帖学向碑学转化和碑学的兴盛及深入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卒谥文达。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经学家、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文章《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从书艺发展和书体衍变着眼,认为隶书衍变为真、行、草书是在汉末魏晋之间,真、行、草书从此分为南、北不同的书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北书派的不同特点和风格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篆隶遗法得以保存。“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因初唐太宗喜王羲之书,王氏一家独胜而兼掩南北,宋代阁帖盛行以后,中原古法已成绝响,元明书家多为帖学所囿,北派愈发势微,“无复隶古遗意”,而在书艺上南北各有所长,“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由此阮元认为要正本清源,追踪古人笔法,非深研碑版不可。从目前能够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碑版、墓志及残片看,南北书艺的传统是一致的。阮元抛开书法的不同用途,以南北风格的差异来概括书派的不同,实与事实有出入。但他能在帖学盛行之时,为碑学争一席之地,从理论上确立碑版书艺的地位,的确有胆有识。阮元看到帖学发展已到末路,以碑学补救帖学流弊,匡正书学的目的是很具卓见的。他的理论是碑学萌幼时期的理论总结,并对碑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是阮元的学生,嘉庆至咸丰年间的书法家。他没有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把平时的信札、题记、问答书札及诗文辑成《艺舟双楫》,前半论文,后半论书。继承阮元的书法理论,涉及面较广,其中包括学书心得经验,执笔、运笔、用墨、章法布局、点画等技法问题,古人及碑版书艺品评、书法发展规律等。对碑版书艺之美分析得比阮元具体充分。尤其在《国朝书品》里独标邓石如,推为国朝第一,从理论上确立以碑版起家的邓石如的崇高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道光、咸丰以后的碑学实践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书家的包世臣,“中年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于北魏,晚习二王”,他的书法实践没有脱离帖学,其书“终伤婉弱”,影响不大。但在书法教育上却有成果,受他影响的吴让之、赵之谦、沈曾植等都是成就颇高的书家。
康有为(1858——1927)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是我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的思想家、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直承包世臣,所以他的书学专著名《广艺舟双楫》,是碑学理论第三个里程碑,也是碑学有系统的重要理论著作。康有为的这篇著作在广泛占有资料并吸收金石学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书体衍变、书法流派、碑品及执笔、运笔等书法技法和学书经验及各体书艺要求的系统论述,力倡碑学,继承并发展了阮元、包世臣以来的碑学理论。贬斥帖学风靡之弊,溯源篆分,充分揭示六朝碑版书艺之美,是晚清碑学发展的全面总结。并且匡正了阮元南北书派论在理论上的遗误,指出书可分派而南北不可分派。又对包世臣的“执笔”论提出异议,否定包世臣“五指齐力”和“以指运笔”说,提出“四指争力”,强调运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但是,康有为“尊碑”有“卑唐”之论,在理论上过于偏颇。品评人物和风格技法时,亦有过激之病。但他的书论充溢着感情色彩,有批评锋芒,从书艺发展上把握以“求变”来取得事物发展的思想是很可贵的,表现了他的革新和进取精神。因此他的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书翻印多次,流传甚广,波及日本,在碑学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
康有为在书法实践上推求北碑,与他的书论是一致的。曾自述:“吾执笔用朱九江先生法,临碑用包慎伯法,通张廉卿之意而知下笔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他的书艺“大抵至于《石门铭》,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诸种参之”。(霎岳楼笔谈),其书气象雄伟,作字横画平直,撇捺波折多姿;运笔迟送涩进而跌宕,折处多圆转;结字中宫紧敛而体势宽阔,收放有情致。颇有纵横奇宕的气概和潇洒的风韵。自言;“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自知眼高手低,他的书艺虽未大成,但不失为晚清碑学有影响的书家。

第3题:

简述碑学兴起的原因。


参考答案:清朝的建立,经过了初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使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取得了政治上百年相对稳定的局面。而且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有进一步的增长,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适应的环境和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碑学的开拓者、实践的成功者、理论的建立者们,大都是出现在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增长得最快的江南地区。另外,由于要巩固满族贵族的政权,清政府对内实行了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龚自珍诗),多数学者们被文字狱治怕了,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纷纷钻进了琐碎的训诂考据学的圈子。学者们为考经证史的需要,竭力去收集金石、碑碣,引起了--大批古代刻石文字的出土和发现,为清代碑学的兴起带来了直接的契机。

第4题:

清代书法各派的共同点及碑学派的优势。


正确答案: ①抒情扬性是明清书法的主潮,浪漫派是这样,帖学派是这样,碑学派更是这样,他们在继承北碑、返朴归真的艺术实践中,一个个活脱脱的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
②清之碑学从理论上讲,有这样一个发展脉络,即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起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
③乾嘉年代,北方魏碑大批发现。

第5题:

在清代,谁的书法被人称之为“漆书”?为什么说他是清代提倡碑学的先行者?


正确答案: 是清代康熙年间书画家金农的书法。金农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
金农(公元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一生布衣,虽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但未就。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为人耿直,不肯折腰于权贵,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因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喜赵孟頫,董、赵书体风靡一时。在这股潮流中,金冬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去探索师法汉碑的道路,可见金农是独具慧眼的。康有为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亦可说金冬心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

第6题:

清代隶书在碑学中起的作用如何,有哪些著名的书家?


正确答案: 清代隶书为碑学的先导。当篆书还处于摹古和探索阶段,魏碑刚引起人们注目时,隶书在艺术上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了。
首开隶书风气者是清初的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钱泳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而汉隶之学复兴。”他吸取了《夏承》、《史晨》、《刘熊》、《曹全》等汉碑的气息,用独特的笔法,以行草的笔意书之,表现出一种飘逸凝重、奇瑰绮丽的风格。
继之者有金农(1687——1763),其隶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他自称得力于《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对照来看,已是迥然不同了,他写字用侧笔平锋,横粗竖细,峭厉方劲,拙中寓巧,独创一体,自称为“漆书”,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美。
邓石如(1743——1805),他各体皆精,尤以隶、篆突出。其隶书主要受益于《史晨》、《曹全》、《衡方》等汉碑,还吸取了汉简、汉砖、汉瓶等民间字体的笔意,并以独创的“运指绞毫”笔法书之,结体茂密严重,用笔纵横淋漓,表现出瑰丽雄奇的意境,被包世臣称之为神品。
伊秉绶(1754——1815),他的隶书气魄很大,而且愈大愈壮观,能从《郙阁颂》、《衡方》、《西狭颂》等汉碑跳出,自成一体。其书特点是结体宽博大方,四边方严充实,具有气度恢宏、胸襟高旷的气象和一种强烈的形式美。
陈鸿寿(1768——1818),他的隶书以简古超逸、清新灵动而著称,其书取法于《褒斜道》、《莱子侯》、《杨淮表纪》这类汉碑,并吸收了秦诏版的笔意,用笔金石味极浓,结体别开生面,能“齐而不齐”,分行布白错落有致,具有自然天趣之妙。
何绍基(1799——1873),他写隶书是晚年的事,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对十几种汉碑依次临习,作为日课。所临者既有古意又有自家面目,其中《张迁》、《石门颂》、《衡方》神韵尤佳。他用自创的回腕执笔法书之,其隶书奇涩沈雄,如铁屈铜铸一般,具有大家风范。
除以上的而外,另外还有石涛、桂馥、高凤翰、黄易、杨岘、赵之谦、吴昌硕等隶书名家,他们都是以各具风貌而争艳书坛,隶书取得的成就在清代碑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何绍基《临张迁碑》

第7题:

清代在篆书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其作品被尊为碑学典范的是()。

  • A、吴昌硕
  • B、包世臣
  • C、何绍基
  • D、邓石如

正确答案:D

第8题:

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 李一氓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中对清代评价说:“这个时代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有高度封建文化的时代。”而碑学的兴起,正表现了清代封建文化繁荣的一部分。它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朝的建立,经过了初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使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取得了政治上百年相对稳定的局面。而且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有进一步的增长,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适应的环境和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碑学的开拓者、实践的成功者、理论的建立者们,大都是出现在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增长得最快的江南地区。另外,由于要巩固满族贵族的政权,清政府对内实行了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龚自珍诗),多数学者们被文字狱治怕了,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纷纷钻进了琐碎的训诂考据学的圈子。学者们为考经证史的需要,竭力去收集金石、碑碣,引起了一大批古代刻石文字的出土和发现,为清代碑学的兴起带来了直接的契机。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广艺舟双楫》),元明时期的复古思潮到了清初更为肆烈,清帝王个人的喜爱,使董其昌、赵孟頫的字体在全国流行,科举制度倡导的馆阁体对书法艺术的腐蚀比明朝还厉害,帖学已流落到咽咽一息的地步。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一些书法家们力图开辟书法艺术的新天地时,由考据带来大批的金石、碑碣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重视,认为要挽救帖学糜弱的颓风,就得学习这些字势雄强的古代文字。
清初,隶书为碑学的先导而出现。郑簠、金农等人的隶书表现出古朴奇拙、雄浑峭拔的风貌,与董其昌、赵孟頫的字体在风格上尖锐的对峙,由于那时整个社会的传统审美观是以“秀美”为主,所以他们就被目为狂怪,影响也不大。但是,到了清朝中叶,国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帝国主义发起了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二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强中干的面目在国内各阶层人民面前暴露无遗了。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代,要求国家强盛,能抵制外侮,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种心理状况下,促使了社会的审美观念急骤地转变,柔弱的帖学颓风和软弱的清政权一样,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厌恶。“书学和治法,势变略同”,当阮元、包世臣等人竭力倡导体魄雄强的碑学书法时,在书坛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碑学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全国,情况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上所述:“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社会的审美观由以“秀美”为主急骤转变为以“壮美”为主,是造成碑学兴起的、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第9题:

清代碑学对行草书有何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清代碑学的兴起,提出了书法艺术“以不失篆分遗意为上”的审美标准,对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帖学衰微之际,有见识的书家们就把碑与帖成功地结合起来,这给行草书带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他们抛弃了行草书那种萧散简淡、柔弱妩媚的姿态,而表现出古拙雄强、若奋若搏的风格,使行草书重新有了生机、赋予了崭新的面貌,因而出现了新的突破。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曾出现了无数以行草书出名的书法家,有人名重一时,到了现在却黯然无光了,而有的人流传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至今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可以说几乎都是碑帖结合的名家,这不得不使人承认碑学对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10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