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

题目
单选题
《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

相矛盾

C

相中和

D

相抑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人的内在实有的德性,总是要通过人外在()表现出来。

A.言行

B.语言

C.行为

D.以上均错误


答案A

第2题:

()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潜能,促进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参考答案:教学活动

第3题:

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的形成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即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第4题:

蛋白质降解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二是()。


正确答案:溶酶体;UPP

第5题:

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的发掘,是与20世纪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精神相通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称为()。

A.内部动机

B.学习态度

C.学习动机

D.求知欲

E.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C

第7题:

美育与智育的联系是()。

A、人的审美能力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

B、人的审美能力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C、美育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

D、在发展人的能力上,它们是相同的

E、在激发人的积极性上有相似的途径


参考答案:ABC

第8题:

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__________出发,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正确答案:
人的主体性源泉

第9题:

1.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


答案:对
解析:

第10题:

亚里斯多德说:“德性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自然给我们以获得德性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由于习惯而完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习惯是美德形成的原因
  • B、习惯——美德——习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 C、德性生于人的天性和习惯
  • D、人天生具有德性,因为人可能养成好的习惯

正确答案:A,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