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题目
问答题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1)恽代英论述了教育与社会改造的关系。肯定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但要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要以社会改造的目的和需要来办教育。同时,他批判了“教育救国论”,主张把教育放在社会中,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2)在对教育的改造问题上,恽代英以社会改造为其教育改造的根本目的和依据,提出新教育的构想。他主张实行儿童公育,中等教育首先应该明确其教育的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提出中等教育的课程、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的改造思想。

第2题: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

  • A、李求实
  • B、萧楚女
  • C、恽代英

正确答案:C

第3题:

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的是()。

A、瞿秋白

B、蔡和森

C、李达

D、列宁


答案:AB

解析: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李达: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但他是军职,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

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俄国人。

所以答案选AB

第4题:

蔡和森、恽伐英、萧楚女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蔡和森、恽代英和楚女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和报刊宣传家。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人。早年与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1月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全力投入党的宣传事业。曾负责编辑团中央机关报《先驱》。党的二大至六大,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开分管宣传工作。1922年9月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创刊,担任第一任主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在主编《向导》期间,他以马列主义报刊理论为指导,制定了党早期报刊的办报方针和原则,为后来党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他是个出色的编辑,同时还是个多产的撰稿人。单在《向导》上署名“和森”的政论文就有130多篇。这些文章在当时国内思想舆论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恽代英(1805-1931)字子毅,江苏武进人。“五四”运动期间就是武汉学联的领导之一,参与了《学生周刊》、《武汉星期星期评论》的创办和编辑工作。1921年又在汉口出版过《互助》等进步刊物。1923年他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宣传部长时,被指派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国共合作时期参与主编国民党的《新建设》月刊和《民国日报》副刊。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并在香港秘密出版《红旗报》。1931年被国民堂杀害。恽代英长期从事青年团的宣传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一套办青年刊物的宝贵经验。恽代英还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理论宣传家,他为党报写下了大量战斗性极强的政论文,成为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萧楚女(1897—1927)原名秋,湖北汉阳人。加入过清朝的新军,参加过武昌起义的“五四”运动。萧楚女是自学成才的曲型。他没有上过学,却当过中学的国文教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长和黄埔军校教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曾经先后主编过汉口《大汉报》副刊、重庆《新蜀报》、上海《中国青年》河南《中州评论》,并协助毛泽东编辑过《政治周报》。他在与恽代英合作编辑《中国青年》期间为党积累了如何做好青年工作和办好青年刊物的经验。萧楚女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观点新颖,笔锋犀利,议论深刻,并善于以情动人,深爱青年读者的喜爱,连资产阶级的报刊也称赞他的文章“字夹风霜”,声成金石。

第5题:

1918年,新闻价值理论由()等带进中国。

  • A、徐宝璜
  • B、邵飘萍
  • C、瞿秋白
  • D、蔡和森

正确答案:A,B

第6题: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瞿秋白: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第7题:

在湖南第一师范,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请问他们分别是()

  • A、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
  • B、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
  • C、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
  • D、蔡和森、张昆弟、何叔衡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中国工人》月刊的主要编撰人是()。

A.蔡和森

B.恽代英

C.萧楚女

D.邓中夏


正确答案:D

第9题:

试评述普利策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


正确答案: 新闻活动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一年后退伍,到圣路易城做杂工,自学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入美国籍。1868年任德文《西方邮报》记者。1869年12月当选密苏里州众议员。1876~1877年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成为获利最优厚的晚报。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1884年当选国会议员,数月后即辞职,专心办报。1887年又出版《世界报晚刊》。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他强调新闻的真实、准确、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890年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晚年双目失明。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开办)的基金,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新闻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作为美国报界最有社会责任理念、最受人尊敬的报人——普利策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都在为提倡和实现社会改革而疾呼、奔走、奋斗。他的远大的新闻理想是:报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他珍视报纸的独立性,因而十分重视发行量,因为,“如果一家报纸真是为公众服务,它的发行量一定很大。第一,因为它的新闻和评论必须吸引广大民众;第二,因为发行量意味着广告,广告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独立”。在普利策生活的年代,新闻记者不受重视,他希望记者能够与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比肩而立。普利策不仅看到了新闻对于社会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它自身应该进一步发展。普利策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学院,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他写道:“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
贡献
普利策对新闻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成功地办了《快邮报》和《世界报》,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理论,还向哥伦比亚大学捐款200万美元,帮助创建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临终又为这一学院捐款1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作为优秀的新闻、历史、音乐和戏剧作品的年度奖金。

第10题:

曾在黄埔军校任职过的共产党人有()、恽代英、萧楚女、熊雄。


正确答案: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