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及主要贡献?

题目
问答题
论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及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及贡献主要有:
第一,诗歌的抒情本质。分析自己写
第二,情景说。他的“情景说”源远流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其对“情”与“景”的论述尤为全面,许多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第三,现量说。王夫之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论家,对诗歌的创作心理规律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借用“现量”二字来阐释自己诗学理论中“心目相取”、“即景会心”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诗歌创作中不可逾越的“铁门限”。
第四,欣赏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对政治体制的认识王夫之以天下为公,君为私,并极力推崇公的价值。君民关系上认为民是君存在的根基。认为君主政治的弊端有:君主为满足物质贪欲横征暴敛,官吏乘机中饱私囊,造成民众的痛苦;君臣关系上,君主应尊重大臣;秦汉以来的法弊端甚多。不赞同君集权,臣无权的做法,主张授予臣子特别是宰相一定的权力;主张历史是进化的,治国不必法古。王夫之的思想成就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方面(2)政治哲学上的成就理势关系与通变关系。认为得理自然成势,顺势必然合理,势中蕴含着理,理也要通过势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为理论根据,阐述其社会变革思想。认为时,事,势,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时而变法就是自然和合理的。理欲关系。提出理欲合一观点。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理欲同源,理不能脱离欲单独存在,欲为人性的当然组成部分,理欲可以和谐共处。反映在社会实践上,要对人的物质欲求给予一定的满足,要注重功利。但王夫之对欲的肯定是有限的,他更推崇理的地位和价值,反映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就是注重和维护礼教和纲常。道器关系。认为道为本,器为末;器具有普遍性;道器相须;在处理道器关系上,主张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以这种观点认识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在法和人的关系上,认为要结合两者,任人和任法并重;政治,伦理原则同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也是道器关系的体现;道器是可以变化的,统治者要重视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整。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第2题:

试述王夫之的诗学理论贡献。
(1)关于诗歌特征。认为抒情性是诗的本质特征,诗歌是以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情感为其特有内容的。经史典籍则是以探讨论述哲学、政治等为其各自的内容的。各有职能,不能替代,他明确地划清了诗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界线,从诗歌内容的特殊性,论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他反对“以议论入诗”,并对“兴观群怨”说进行发掘,注入新意,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阐发,认为他们相互联系,互相渗透。
(2)关于诗歌创作的情景关系。他认为诗歌序情须借助于“物”“景”来实现。诗中之景,不能脱离人,脱离诗人感情去孤立地描绘,因而作为诗的表现对象而进入诗中的客观之物,只有蕴含了诗人的感情,才会有艺术的生命和灵气。强调诗歌创作追求情与景的统一。认为二者的统一,融化无痕,才能构成情景交融的诗境,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这实质上深入地论述到了诗歌意境的创造。他的情景论是建立在诗人的现实生活感兴这一基础之上的。他强调亲自经历,亲自体察感受,是构筑诗歌情与景的前提和基础,这是规律,任何诗人都违背不了的。他的情景论,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辩内涵,是对传统诗论的发展和深化。
(3)注重“本色”,提倡创新。对明文坛标榜门庭,分宗立派的风气,深恶痛绝,认为他们将文坛变成了商行店铺,是一种利欲行为,标榜法式,使人群起而效,没灭了诗人独有的“性情”,造成雷同化,他主张诗人体现自己的“本色”,即独特的创作个性,及其在作品中所展现的风格特色。
(4)他继承传统诗学,融合创作鉴赏经验,针对诗坛时病流弊,对诗歌的本质牲和创作规律作了深刻精辟的阐发,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诗学理论,他的诗论有着高度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3题:

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比较集中的著作有()

A.《读通鉴论》

B.《宋论》

C.《读四书大全说》

D.《黄书》


参考答案:A, B, C, D

第4题:

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如果说梁启超的诗学思想体现了“诗界革命”的总体构想,那么黄遵宪的诗学思想则是诗歌革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均对近代诗歌的革新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黄遵宪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法和古文的表现方法相结合,所谓“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2)提倡把散文表现方法入诗,以利于诗歌从严格的格律化中解放出来,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3)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年青时期就提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
(4)主张融古今语言于一炉,重视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对民歌的搜集、整理,注意从民歌中吸收养料,以客家方言入诗。

第5题:

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比较集中的著作有()

  • A、《读通鉴论》
  • B、《宋论》
  • C、《读四书大全说》
  • D、《黄书》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论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及主要贡献?
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及贡献主要有:
第一,诗歌的抒情本质。分析自己写
第二,情景说。他的“情景说”源远流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其对“情”与“景”的论述尤为全面,许多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第三,现量说。王夫之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论家,对诗歌的创作心理规律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借用“现量”二字来阐释自己诗学理论中“心目相取”、“即景会心”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诗歌创作中不可逾越的“铁门限”。
第四,欣赏理论。

第7题: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 A、论性与习
  • B、论学与思
  • C、论知与行
  • D、论教与学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

A.《读通鉴论》

B.《黄书》

C.《读四书大全说》

D.《宋论》

E.《明夷待访录》


参考答案:A, B, C, D

第9题: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领域有哪些贡献?


正确答案: 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中年时期参加过抗清斗争。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黄宗羲的哲学思想,在自然观方面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黄宗羲的杰出贡献在于他的政治思想方面。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还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顾炎武,他的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和《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的成份。
在政治思想方面,顾炎武也激烈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
在治学方面,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言。
王夫之,也曾参加抗清斗争,他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宋论》等。
在宇宙观方面,王夫之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的,整个宇宙充满了这种物质性的气。王夫之在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斗争中,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他强调人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但客观对象并不依赖主观认识而存在。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还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对立统一之中,都是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的。王夫之的历史观也有不少进步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他把历史发展的总趋叫做“势”,把发展的规律叫做“理”,提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还批判了宋明理学提倡的“去人欲,存天理”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主张满足人生的物质要求。这些在当时都有一定的进步性。

第10题:

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内部论争的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南社诗学思想是南社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其诗学思想大多接受了“诗界革命”的主张,结合新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需求,将诗歌革新推向前进。
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2)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南社诗人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
(3)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他们在维新派所强调的“启民智”的基础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公开号召诗歌要面向“下等社会”,面向“贩夫走卒”;
(4)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他们反对宗派,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提出要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创作具“噌吰镗鞳,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风格的诗。
南社一成立,就激烈地展开了反对同光体的斗争,但这种斗争首先是从内部引发的。在南社内部仍不乏同光体的崇拜者,如庞树柏、姚锡钧、胡先骕、朱玺等。就在南社的成立会上,以柳亚子为一方,以庞树柏、姚锡钧等为一方,就诗歌尊唐还是尊唐还是尊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论争表面上看是尊唐尊宋之争,实际上是反对同光体的斗争在南社内部的反映,是维新派在“诗界革命”中所进行的反对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从而受到南社大多数社员的赞同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