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海的时令食品有()。

题目
多选题
清明节上海的时令食品有()。
A

青团

B

螺蛳

C

河蚌

D

刀鱼

E

马兰头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00-2002年,下列选项中零售额的增幅相对最稳定的是( )。

A.上海的食品

B.上海的批发零售

C.北京的食品

D.北京的批发零售


正确答案:B
从表中看来,上海的批发零售在2000年至2002年间的零售额增幅均在7%~8%之间最为平稳。

第2题:

幼儿园食谱中宜选择()。

  • A、辛辣食品
  • B、煎炸食品
  • C、时令蔬菜
  • D、过甜食品

正确答案:C

第3题:

:2000~2002年,下列选项中零售额增幅相对最稳定的是( )。

A.上海的食品 B.上海的批发零售

C.北京的食品 D.北京的批发零售


正确答案:B

由图表可知,2000~2002年,上海的食品零售额增幅依次为7.1%,7.9%,9.0%,上海的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增幅依次为7.4%,7.8%,7.7%,北京的食品零售额增幅依次为9.5%,12.1%,2.2%%,北京的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增幅依次为10.7%,10.0%,11.5%。可见其中相对最稳定的是B上海的批发零售业。

第4题:

中秋节上海的特色食品有()。

  • A、月饼
  • B、鸭子
  • C、芋艿
  • D、毛豆
  • E、大闸蟹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什么传说?


正确答案: 1、清明本质上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2、清明节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

第6题:

蝉鸣:盛夏:时令

A.高速:交通:列车
B.炎热:非洲:热带
C.食品:变质:安全
D.伤亡:战争:冲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应和种属关系。
题干中,盛夏时分会有蝉鸣,盛夏是时令的一种;只有D项与题干一致:战争会有伤亡,战争是冲突的一种,因此,本题答案为D。
A项,交通不是列车的一种;B项,非洲并不都是热带地区;C项,变质不是一种安全;均可排除。
因此,选择D选项。

第7题:

红油糕是传统的风味面点小吃,系()食品。

  • A、中秋节
  • B、清明节
  • C、重阳节
  • D、端午节

正确答案:D

第8题: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人们在清明节有踏青的习俗。(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标准答案:正确

第9题:

上古时期时令方面的词汇和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正确答案: 时令方面的词汇“年、岁”和春秋都是从农业用语发展来的:
①《说文》:“年,谷熟也。”上古史料完全证实了这个原始意义,在最初的时候,也许“年”只是“谷”,甲骨文中的“我受年”等于说“我受禾”,但是到了周代,“年”已经是谷熟的意义了。五谷每年一熟,所以由谷熟的意义转为时令的年是很自然的。
②《说文》:“岁,木星也。”这是将后起的意义当做本义。甲骨文中有“今岁,来岁”的说法,“岁”不是表时令的年岁;一岁最初可能是指一个收获的季节,由这一意义再转到谷熟或年成的意义。“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由谷熟或年成的意义再转为时令的年岁。“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岁”在汉以后转化为年龄的意义,在口语里“年”和“岁”有了分工。
③《说文》:“秋,禾谷熟也。”“秋”和“年”的本义相近,不过后来发展为不同的两种意义,“秋”指谷熟的时期,一般谷物都是秋天收成的,所以把收成的季节叫做“秋”。
④《说文》中“春”作“萅”,解云:“推也,从日从艸,艸春时生也”,“春、推”文微对转(阴阳对转),由于春天草木出地。所以把播种的季节叫做春天,也是完全可能的。春和秋是和农业生产最有关系的两个季节。
⑤“夏”字的来源,也可能和农业有关。《说文》:“夏,中国之人也。”这未必是本义。朱骏声说“此字本宜当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较为可取。夏天农作物长大了,这个季节就叫做“夏”,和“春、秋”正好相配。
⑥《说文》:“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这个解释相当可信,“冬”的意思只是一年最后一个季节。 最初的时候,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而没有分出夏、冬;春秋时代才有夏、冬之分。

第10题:

清明节上海的时令食品有()。

  • A、青团
  • B、螺蛳
  • C、河蚌
  • D、刀鱼
  • E、马兰头

正确答案:A,B,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