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题目
问答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汉文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对以往的奴隶制五刑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揭开了从肉刑到劳役刑过渡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改墨刑(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荆刑中的斩左趾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这次刑制改革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为最终废除肉刑奠定了基础。但此次改革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1)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实际上是由轻改重。(2)宫刑未改。(3)笞数过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过程中被打死。
汉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础上又进行了笞制改革。包括:(1)减少笞数,将笞五百与笞三百分别降为笞三百与笞二百,后又再度减为笞二百与笞一百。(2)明确规定了笞杖的材料、质量、长度、宽窄、厚薄等规格,而且严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与行刑的程序。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标志,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2题:

简评淸代的耗羡归公改革。


答案:
解析:
提解火耗、增设养廉是雍正年间一项重大的财政及官俸制度改革。乾隆初年,又有所谓提解火耗几近加赋的舆论,朝廷又有是否提解火耗的讨论,乾隆以“率由旧聿”作结,就成为了有清一代的定制。考生回答时应从它的定义、原因、背景、实行、评价入手回答,力求全面。

第3题:

简评金圆券币制改革。


参考答案:

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浩大的军费开支,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1946年,财政赤字达四万八千亿元,1947年财政赤字为二十七万亿元,其中光军费支出即近二十五万亿元。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滥发纸币。1948年夏秋之际,国内战争的态势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优势,并进入战略反攻,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正处于崩溃之中,法币也走到绝境,面额五百万元的大钞已经问世,当时市场上买一只大饼要三万元,因此千元面额以下的钞票竟连乞丐都拒绝受赐,法币极度贬值,已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
国民党政府经过一番策划,推出一项挽救措施,这就是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由翁文灏、王云五提出的货币改革方案。当晚即由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作出全国广播,并公布‚金圆券发行法‛,主要内容为:金圆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金圆券一元折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劵三十万元。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9月30日前收兑成金圆券,违者没收。全国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平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出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当中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枢,由蒋经国为副督导,实际掌握上海的经济情况。金圆券的快速贬值及造成的恶性通胀,源自政府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国民党政府无视于财力的限制,继续维持战事。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胀。
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受金圆券风暴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内的小资产阶级。他们没有大资本家的财力和资源去保护自己仅有的财产,亦不如乡间农民或无产阶级的无产可贬;在金圆券发行初期或被迫、或出于信任政府,将累积所得的财产换成金圆券。在恶性通胀中所承受的损失最大,部分人因而变成一无所有。国民党政府虽然因金圆券发行,搜得民间的数亿美元金银外汇;却失去了国内本来最应倾向他们的阶层:城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1948年中,国民党在军事上已节节失利。金圆券风暴令国民党在半壁江山内仅余的民心、士气亦丧失殆尽。是造成整个国民党政权迅速在大陆崩溃的原因之一。


第4题:

在20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绘画影响最大的是:()

  • A、法国
  • B、意大利
  • C、俄罗斯
  • D、希腊

正确答案:C

第5题:

简评汉武帝币制的改革汉武帝五铢钱币值改革。


正确答案: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6题: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三次高潮:
(1)第一次以40年代末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包括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2)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主要有苏联、东欧等国家,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都遭挫折。
(3)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根据,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四种模式:
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
③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
④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7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正确答案: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时期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1)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2)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3)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它改革也是如此。
(4)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第8题:

简评英国《1944年教育法》的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 (R ? A ? Butler)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 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 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 (1)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 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 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 系统。 (3) 实施5 ~15岁的义务教育。 (4) 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 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要求。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 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二战”前英国 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决定了英国战 §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 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9题:

60年代被苏联直接扼杀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

  • A、铁托的改革
  • B、哥穆尔卡的改革
  • C、卡达尔的改革
  • D、杜布切克的改革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简评1935年法币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它结束了我国货币史上千百年来极为混乱的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乃至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然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看到,“法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是“通货膨胀”,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国民党政府支配下,把它作为“通货膨胀”实行的一个可用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部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