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真诚而执着的爱情追求
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
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
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第二,《西厢记》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莺莺身上。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由于家庭教养和母亲的管束,起初只能使感情深藏不露,处处防人,甚至做假掩饰。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第三,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侠肝义胆的女中豪杰
红娘性格中最可宝贵的是她的正义感。她热心促成崔、张婚事,是从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开始的。她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深深同情崔、张由于老夫人的阻碍而造成的痛苦,这才挺身而出。出于这种正义感,她才想方设法地帮助莺莺克服心理矛盾,并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地为恋爱的双方传书递简,牵线搭桥。   足智多谋的“军师”
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间,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第四,杂剧《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戏剧冲突是由两条线索互相紧密纽结而成的。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是反对门第观念、不遵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利益卫护者的矛盾冲突;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三个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由各人的不同性格和一些猜疑、误会、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
就后一种冲突而言,在莺莺,她既为大家闺秀,必难彻底摆脱礼教的束缚,既要利用红娘,又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和矜持,经常生出“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在书呆子张生,她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矜持的莺莺感到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六神无主,就愈容易做出傻事。
在侍女红娘,她已决心帮助莺莺,但顾忌到双方的身份,又不能明说;她既埋怨小姐的弄虚作假,又怕被小姐倒戈相向,只好小心翼翼。这样,三人之间没法不产生矛盾。作者成功地写出了这些矛盾,从而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气氛。
《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西厢记》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 


正确答案: 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真诚而执着的爱情追求
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
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
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侠肝义胆的女中豪杰
红娘性格中最可宝贵的是她的正义感。她热心促成崔、张婚事,是从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开始的。她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深深同情崔、张由于老夫人的阻碍而造成的痛苦,这才挺身而出。出于这种正义感,她才想方设法地帮助莺莺克服心理矛盾,并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地为恋爱的双方传书递简,牵线搭桥。
足智多谋的“军师”
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间,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第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孔尚任《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采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参考了许多文献资料,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高度统一。
2、具有卓绝精巧的艺术构思。
(1)以男女主角爱情的悲欢离合来反映一代兴亡的历史事件。
(2)发挥以物为线的 传统叙事方式,以桃花扇串联故事线索。
3、在语言上,在运用精致清丽的戏曲语言的同时,又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层面上达到相当的高度。

第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五代时中国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以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
(1)荆浩荆浩擅画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延续唐代的水墨山水创作风格而又有新的创造,传为荆浩的画作《匡庐图》系据画上宋人题字而命名,谓画江西庐山,实为北方山林景色。画面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代表五代北方山水画的面貌。《匡庐图》以全景式构图画出危峰叠蟑,飞瀑流泉,其上峰峦各异,其下冈岭相连,其中点缀山路、桥梁及幽居屋舍。布局高远平远结合,掩映林泉,依稀远近,描绘北方山川之壮阔雄伟气象。皴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具有较强的写实面貌,技法比之唐人有着大幅度的进步。荆浩《笔法记》是重要的理论著作。他的山水画创作成就和理论的贡献对后代山水画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2)关仝荆浩的追随者长安人关仝技艺更加成熟,山水形象也更为生动感人。他善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之景,笔下所画黄河两岸的山川,雄奇中带有荒凉的情调,使人观之“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关仝的绘画艺术已臻“笔愈少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妙境,作品引人入胜而耐人寻味不尽,世称“关家山水”。现存作品《关山行旅图》生动画出北方深山和荒村野店,穿插了往来的旅客,又点缀飞鸟、鸡犬,颇富生活气息。画中山势雄奇,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云烟吞吐其间,是关仝绘画创作比较典型的风貌。北方山水画派的作风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
五代南唐时江南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山水画家,建立了江南山水画派,最具影响的画家当推董源与巨然。(3)董源董源是供职宫廷的画家。他画山水人物皆甚精妙,最得后人欣赏的是以水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的风光。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靠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观之有“寓目于其处”身临其境的实际感觉。他改变了唐代山水画风,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画家根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以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作品表现出季节、气候及阳光空气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不多见。现存董源作品《潇湘图》、《龙袖骄民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冈峦起伏,洲诸芦汀,草木葱郁,辽阔的景色隐现于云烟之中,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恰到好处。
(4)继承董源画法的巨然和尚,善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风致和诗意。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图》及《秋山问道图》。元明清时代在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创作的推动下,董源、巨然的绘画得到了极高评价,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

第5题: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世贞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结构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它突破了杂剧的体制,共五本二十一折,或一人主唱,或数人轮唱,体现出作者的创新精神,被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
《西厢记》情节单纯,结构严谨,主要设置了三对戏剧矛盾:老夫人和崔、张、红娘之间的矛盾;崔、张、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和崔家、张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波澜起伏,变故迭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
《西厢记》堪称古代诗剧的一个范本。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此外,它的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

第6题: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长生殿》前面的描写主要是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后面几出,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
(2)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
(3)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凄形成鲜明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曲文也颇具抒情色彩,能声情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4)曲词清丽,音律和谐。吸收了唐诗、元曲的特点,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富于文采,形成了清俊流畅的风格。

第7题:

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第一,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真诚而执着的爱情追求
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
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
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第二,《西厢记》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莺莺身上。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由于家庭教养和母亲的管束,起初只能使感情深藏不露,处处防人,甚至做假掩饰。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第三,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侠肝义胆的女中豪杰
红娘性格中最可宝贵的是她的正义感。她热心促成崔、张婚事,是从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开始的。她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深深同情崔、张由于老夫人的阻碍而造成的痛苦,这才挺身而出。出于这种正义感,她才想方设法地帮助莺莺克服心理矛盾,并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地为恋爱的双方传书递简,牵线搭桥。   足智多谋的“军师”
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间,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第四,杂剧《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戏剧冲突是由两条线索互相紧密纽结而成的。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是反对门第观念、不遵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利益卫护者的矛盾冲突;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三个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由各人的不同性格和一些猜疑、误会、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
就后一种冲突而言,在莺莺,她既为大家闺秀,必难彻底摆脱礼教的束缚,既要利用红娘,又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和矜持,经常生出“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在书呆子张生,她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矜持的莺莺感到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六神无主,就愈容易做出傻事。
在侍女红娘,她已决心帮助莺莺,但顾忌到双方的身份,又不能明说;她既埋怨小姐的弄虚作假,又怕被小姐倒戈相向,只好小心翼翼。这样,三人之间没法不产生矛盾。作者成功地写出了这些矛盾,从而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气氛。
《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第8题:

从《汉宫秋》、《西厢记》、《长生殿》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1)《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2)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主精神。

第9题:

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艺术上的成就:
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二是出色地运用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第10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元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作了高度评价。这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他的着眼点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1)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严谨合理的情节结构。剧中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是整个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老夫人方面讲,她许婚——赖婚——再度许婚——逼婚——再度赖婚,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张生、莺莺方面讲,他们钟情——追求——失望——相爱——挫折——团圆,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使读者与观众时常关切他们的命运,使人看了欲罢不能。“王西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写出了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而且在于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内部的受基本矛盾制约而展开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因而使整部作品更显得错综复杂、妙趣横生。剧中所写的莺莺与红娘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红娘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决不是“误会法”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冲突,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的教养、不同性格、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在青年男女之间所造成的距离、隔膜、猜疑和防范,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禁锢。
《西厢记》全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空前宏大,但无明人传奇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作者善于把各种矛盾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剧中没有可删的闲笔,没有多余人物;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剧的情节安排,张弛交替,悲喜相生,有时出入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喜剧情节和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
(2)采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很有心理深度的丰满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不朽的典型,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含蕴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生活的内容。
(3)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人物的语言都能让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以唱词来看,张生的唱词爽朗、热烈,莺莺唱词典雅、深沉,红娘的唱词天真、泼辣,无一不肖似人物的性格。
(4)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王西厢”作为一部喜剧作品,还继承了诸宫调“董西厢”叙事、抒情和写景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堪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诗剧。明代戏剧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才情发越,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并说“王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王西厢”作为一部优美旖旎的诗剧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