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题目
问答题
分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当行”: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2)、鲜明的个性化: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语言呈现不同风格。莺莺——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词风相似,如“花间美人”;红娘——鲜活泼辣,语言夹杂着俗语、日常生活用语,质朴本色有生动活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渑,藻艳与白描兼具,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由于在唱词中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吴国钦分析的《西厢记》结构特点,其中“三个人物”是指()。

  • A、张生
  • B、老夫人
  • C、莺莺
  • D、红娘

正确答案:A,C,D

第2题:

《西厢记》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以每本四折为基础,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表现崔张的爱情故事,题材集中,情节波澜起伏。(2)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相互推动。以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的矛盾构成基本线索,以莺莺、张生、红娘问的矛盾构成第二条戏剧线索,表现崔张追求爱情的复杂过程。

第3题:

简析《西厢记》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①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张生是情真意专的“志诚种”,崔莺莺则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剧作家将风情万种的品行,赋予本应端庄娴淑的相国小姐崔莺莺,造成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甘愿为人作嫁衣的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她比女主人更有主见,富有正义感,机智、泼辣。在民间她的名字成了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②在关目的设置、语言运用的技巧等方面,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第4题:

简要分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


正确答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主要是雅俗相济,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有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文学语言,“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是白话口语,雅俗相济,雅俗共赏。

第5题: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马"这个词,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来写马。
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第三,二节拍的节奏韵律,《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
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这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其次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第6题:

如何观察和分析《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 语言的典雅与活俗。一方面《世说新语》语言的典雅表现为“清微简远”,意深味隽,能引导读者探询象外之意,品尝言外之旨。另一方面,《世说新语》语言的典雅往往富于个性化,能体现人物的文化心理和个性特征;从语言学上看,它接近口语,融进口语,活泼富于生气。
语言的机智与幽默。魏晋名士思想解放,感情丰富,精神自由,智慧卓越,勇于表现。在清谈的熏陶之下,他们长于思辨、善于应对,富于机智性和幽默感。刘义庆对此感同身受,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以充满机智与幽默的语言表现名士们的机智与幽默。
语言的白描与修辞。《世说新语》的白描语言简练含蓄,概括力强,准确生动,表现力强。它的修辞严格地从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文化意蕴的需要出发,形式多样,技巧娴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都运用恰当,各具特色。

第7题:

《西厢记》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 (1)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徐复祚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2)《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3)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
(4)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第9题:

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第一,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真诚而执着的爱情追求
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
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
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第二,《西厢记》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莺莺身上。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由于家庭教养和母亲的管束,起初只能使感情深藏不露,处处防人,甚至做假掩饰。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第三,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侠肝义胆的女中豪杰
红娘性格中最可宝贵的是她的正义感。她热心促成崔、张婚事,是从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开始的。她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深深同情崔、张由于老夫人的阻碍而造成的痛苦,这才挺身而出。出于这种正义感,她才想方设法地帮助莺莺克服心理矛盾,并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地为恋爱的双方传书递简,牵线搭桥。   足智多谋的“军师”
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间,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第四,杂剧《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戏剧冲突是由两条线索互相紧密纽结而成的。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是反对门第观念、不遵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利益卫护者的矛盾冲突;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三个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由各人的不同性格和一些猜疑、误会、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
就后一种冲突而言,在莺莺,她既为大家闺秀,必难彻底摆脱礼教的束缚,既要利用红娘,又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和矜持,经常生出“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在书呆子张生,她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矜持的莺莺感到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六神无主,就愈容易做出傻事。
在侍女红娘,她已决心帮助莺莺,但顾忌到双方的身份,又不能明说;她既埋怨小姐的弄虚作假,又怕被小姐倒戈相向,只好小心翼翼。这样,三人之间没法不产生矛盾。作者成功地写出了这些矛盾,从而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气氛。
《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第10题:

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特点。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例如,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的父亲以一个亡灵的身份出场,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这一个特点,它不受时空的限制,让这个亡灵及时的出场,进而引出接下来的故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例如,哈:{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这段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心理,面对父亲死亡的真相,他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语言十分细腻生动,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心理。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例如,哈:又来一个!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而不去控告他犯了殴打罪?哼,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卷、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回权为伴。这一段语言十分幽默诙谐,既表现了哈姆雷特的评价,又体现了人物此时的特定心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