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禀”发展成为公文的过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禀”发展成为公文的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禀”发展成为公文的过程。
1南北朝以来,禀是卑幼向长上陈述事宜行为,不是公文。
2至迟在宋朝,禀逐渐演化为书札的一种。
3清乾隆年间,禀文取得公文的地位(最为重要演变),禀虽转为公文并普遍使用,但清政府保守,未在典章法规中将其明定为正规文种。

第2题:

我国古代公文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发展过程:
(1)恩格斯把文字应用文献记录,即文书的出现当作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2)在我国,文书的出现可上溯到夏、商、周三代。《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官以治,万民以察。”
(3)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4)西周:设立了专门管理文书的机构与起草文书的官吏。这说明,在我国,作为国家管理工具的公务文书从它的产生到现在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5)自商周战国期间长期汇集而成的《书》(汉初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其中收集《汤诰》、《大诰》、《康诰》的告民众书;《甘誓》、《汤誓》、《牧誓》等誓词,命令如《文侯之命》等。《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
(6)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秦代出现的“书”、“奏”,是我国最早的上行公文。
(7)汉代及稍后,又出现了“章”、“表”、“疏”、“议”、“启”等上行文;官府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的平行文种有“移书”、“关”、“刺”“咨”的使用;下行文则有“令、谕、制、教”等。(8)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在颁发新的公文程式中,规定的公文文种有:“令”、“咨”、“呈”、“示”、“状”五种。
(9)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为金石、甲骨、青铜、竹木、缣帛等。其中竹木的使用延续娄朝。直至东晋末年,太尉桓玄下令公文统一用纸。

第3题:

民国五年七月,在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中,所废除的公文公种是()。

A

B

C训令

D指令


B

第4题:

禀为古代上行公文文种,民国元年被废除,后袁世凯发布的《官署公文程式令》又恢复使用,并将“禀”用途规定为()。

  • A、下级对长官之陈请
  • B、官署内部之批件
  • C、平行部门之公函
  • D、人民对官署之陈请

正确答案:D

第5题:

禀取得公文地位的时期为()。


正确答案:

第6题:

阐述清代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简答禀未设置为正规文种的原因。
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考察:
其一,外在影响因素正式设置的上行文种详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难以适应需要。
具体而言:
(1)清代用详颇为慎重。事非重大,不宜用详。
(2)详要求呈于直接上司,如果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上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故而运转程序繁复。
(3)详须请上级批示。为避免因上级不批准而有失颜面,宜采用非正规之文作为替代。其二,作为书札的禀文,程式用语大为简化,不必使用例行的公文套语,书写较为自由。在行文关系上,也不受既定公文运转程序的制约。禀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较为合理、适应性能较强,是得以演变为公文的内在原因。
禀未设置为正规文种的原因:禀虽转化为公文并普遍使用,但由于清政府的保守性,一直未在典章法规中将其明定为正规文种。

第7题:

简述公文形成的过程。


正确答案:交拟、议拟、撰拟、审核、签发、印制、用印。

第8题:

试析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与“札子”成为文种名称的过程。
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
(1)札的本意,是小块的竹木书写载体材料。
(2)至迟在南北朝,将写于小简的文书直接称为“札”。
(3)宋朝,才发展为以“札子”为名的公文。
“札子”成为文种名称的过程:“札子奏”本属上奏文种之名。宋初政事堂沿用唐代宰相颁下的判事公文堂帖,后来改称“堂札子”。这一变革的实质:袭札子之名,承堂帖之实。由于“堂札子”名称为三字格,称谓不便。故时人又称之为“省札”、“中书札子”、“札子”。

第9题:

袁世凯发布的《官署公文程式令》,为使公文文种设置更能体现等级观念,将上行文种分为()。

  • A、奏
  • B、禀
  • C、折
  • D、呈
  • E、详

正确答案:B,D,E

第10题:

袁世凯发布的《官署公文程式令》用“详”和“禀”分别取代呈的一、两个用途,而将“呈”另赋特定用途。其中“官署或职官对大总统”用()。

  • A、详
  • B、禀
  • C、呈
  • D、状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