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书法大家“杨风子”的外号是怎样得来的?其书法怎样?

题目
问答题
五代的书法大家“杨风子”的外号是怎样得来的?其书法怎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陆游声称“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的书法的作者是谁?其书法特点怎样?


正确答案:是宋朝的著名诗人林逋。林逋性情恬静古淡,终生没有婚娶,而在西湖边的孤山上搭盖个草屋,植梅养鹤,人戏称“梅妻鹤子”。他幼小即孤,后致力苦学,很有成就,喜欢作诗,奇句多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名诗句。他还善行书,工画,甚得世人之爱。他的书法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清高、古雅、笔力遒功。明朝谢升孙认为:他的书法“无一点尘俗气,与‘暗香’、‘疏影’之句,标致不殊。此老胸中深有得梅之清,故其发之文墨者类如此”。黄庭坚也说他的字“清劲处尤妙”。因此,陆游称赞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这就是说,他见了林逋的字,有病不吃药就好了,虽饥饿但不吃饭就会饱了,可见其书法艺术魅力之大。林逋,宋太祖乾德五年——宋仁宗大圣六年(公元九六七——一○二八年)。杭州钱塘人,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西湖有林逋、苏轼题名刻石,书法墨迹有《杂诗卷》、《二帖》等传世。

第2题:

被杨守敬誉为“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造诣究竟怎样?


正确答案:是翁同龢。他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他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一八三○——一九○四年)。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状元。卒谥文恭。翁同龢的书法主要学自颜真卿、米芾。在辞官归家后,又学了一段北碑,书法气息淳厚,不拘一格,超逸宽博,有颜书的雍容和北碑的浑穆之气。杨守敬之说实不为过誉之言。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一书中也评曰:“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

第3题:

文与可向以画竹著称,不知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文与可名同,字与可。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号笑笑先生。生于宋真宗天喜二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一八——一○七九年)。他善诗文,工篆、隶、行草、飞白等诸体,尤精于画竹。是大文豪苏轼的从表兄。苏轼曾说,文与可学草书十年,落笔如风,但由于不用心,到底未得着古人笔法,后来在路上看见二蛇相斗,才突然醒悟了笔法之妙诀,从此,草书大进。宋魏了翁称与可书“操韵清逸”。文彦博也称赞他说:“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其世传书迹有《千字文》,书论有《论草书》。

第4题: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怎样?其传世的书迹书论有哪些?


正确答案: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的反映在其书论著作《书史》和《海岳名言》之中,而以《海岳名言》为最。《海岳名言》是米芾平日论书语辑录,虽篇幅不长,但却观点鲜明生动。首先,米芾对唐人书法中的唯法是循很反感,他把唐朝的几个大家的书法,如颜、柳、欧、虞、褚等斥为“一笔书”,意指他们书迹的基调,只有一个“法”字。认为他们的书法没有能表达其各不相同的抒情达性,而是成了按“法”行事的工匠式的复制,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其评论是否恰当,这里暂不多讲,但其主张书法艺术要抒情达性却无疑是正确的,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美的实质。
另外,他还主张书法不能“刻意做作”,即如他说:“无刻意做作乃佳”,“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也就是主张要真,要抒真感情达真理性。因为有意做作、虚假的面目是不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的。他的书法跳宕欹斜,随意“刷”去,行动也不拘“礼法”,被视为“颠狂”。其实这种“颠狂”,正是其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这正是他自己认为美的具体表现。他批评颜、柳之书为“丑怪恶扎之祖”,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来评论的。如他视颜真卿的楷书为丑,但却以为其《争座位帖》天真烂漫、遒放纵逸,是美。其三,米芾还主张书法要古雅脱俗,不同俗人的书法风貌才算美。所以米芾虽非常崇尚晋人,以晋为古,却不是崇尚晋人的书写法度,而是崇尚晋人各抒胸臆的情调和气质。
由于米芾把天真自然的抒情达意作为其审美理想,所以对书法中的有关技法,往往看得很淡,他在答书家薛绍彭的论书诗说:“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后足,放笔一戏空”,就是反映的这种观点。因此,他对自己的“集古自成家”,“人不知何以为祖”,相当得意。不计法度,强调独具风格、独具性情的美学思想,决定了米芾的对书法美的欣赏的独特性,即“故吾所论,变化入人,不为溢辞”。简单地说:要针对每个书家的每幅作品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审美评价,重具体,贬玄神。因此,他对晋唐以来用玄神空泛的比喻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深恶痛绝,斥之为“是何等语”,无益学者。他认为以“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等词语来评论时人的书法,才是中肯的。
当然,由于其《海岳名言》是语录。杂述式的书论,不成体系,自相矛盾的地方亦不少见,但瑕不掩玉,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其传世书迹有:《苕溪诗卷》、《多景楼帖》、《虹县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樂兄帖》、《崇国公墓志》、《王羲之王略帖跋》、《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叔晦帖》、《李太师帖》等。还有很多散见于《群玉堂》、《宝晋斋》、《余清斋》、《快雪堂》,《三希堂》等丛帖之中。

第5题:

五代的书法大家“杨风子”的外号是怎样得来的?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五代书法大家杨风子就是杨凝式,其字景度,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人面貌丑陋而天性聪慧,以能诗文、善书法为当时所重。他行事怪诞,不近常情,平日上衙门,前车后马他不要,自己策杖步行,惹得市井平民围观哄笑。有一年临近冬天,他家还没有寒衣,恰巧有朋友来洛阳送给他绵和绢,但他却将绢、绵全部转赠给寺庙。由此种种,人们认为他疯、傻,从此得了个“杨风子”的称号。其实,他不疯也不傻,而是一种隐身自保的方法。当时,朱温篡位当政,为消灭异己,广布密探,朝中大臣,言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祸招灾,甚至祸及亲朋。杨凝式面对黑暗的统治,既有满腔愤懑,但又不敢公开言说,只好装疯卖傻。
虽说杨凝式出身世家,使他在梁、唐、晋、汉、周五代均任高官。然而实际上他很少到任,大半时间他装病闲居,纵情山水,遨游寺观,咏诗题壁,边吟边写,有时直署本名,有时自称“癸己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不一而足。洛阳一带的庙宇道观几乎都让他写遍了。寺院内的和尚,看到哪些地方还没有留下他的题咏,就把那块墙壁粉饰好。等他一到,看见有墙光洁可爱,就旁若无人,提笔挥洒,直到把墙面写完。他的书法、笔法取之颜、欧,体势纵逸,天真烂漫,姿肆欹斜而又潇散开朗。行距特大,布白新奇,开后世董其昌法门,被人们公认为五代书家第一人。苏东坡就称他为“书中豪杰”。传世墨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等。

第6题:

被称为书中仙手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活动及传世书迹怎样?


正确答案: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他为“李北海”。天宝六年,因犯奸赃事,复遭奸相李林甫的暗算,终于被杖杀在北海郡任内,时年七十三岁。
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士大夫和寺庙人员经常拿金帛去求文,前后撰碑约八百通,报酬极巨。当时认为从古以来,卖字得钱者没有超过李邕的。但他性格豪侈,放纵游猎,仗义疏财,有时还不拘小节,要受一点人家的贿赂。却因好拯济穷苦,所以到头来仍是家中没有积蓄。由于李邕爱才,使得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晚辈都和他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鷟《朝野佥载》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为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新。用笔深厚坚劲,拗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作品有《叶有道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以《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第7题:

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蔡襄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蔡襄(公元一○一二——一○六七年)。兴化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人。字君谟,卒谥忠惠。
蔡襄工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史称蔡者原指蔡京,因京为奸官,故换以襄,理由是蔡襄年长于苏轼等三家,不然不至排列第四。蔡襄的书法艺术,不像苏轼等三家,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另立面貌,而是步趋前贤,融入个性,不事标新立异。所以正统派书法家评论他的书法“独步当世”,“为本朝(指宋朝)第一”。蔡襄的书法主宗颜真卿,写得宽博而整场,但他学习颜真卿书不是死效硬仿,而是在字里行间抒发出自己的个性和情趣,赵孟頫评他的书法“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米芾说:“蔡襄书如中国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宋米芾《宝晋英光集》补遗),道出了他的书法宽容婉约的风格特征。
“君谟书真、行、草皆优”(宋朱长文《墨池编》)。传世墨迹多尺牍之作,写得轻松圆转。世评蔡襄“小字愈小愈妙”,(宋黄庭坚《豫章先生文集》)。其实蔡襄的大字也很有特色,贵在径尺大字不失娇美本色,如所书《万安桥记》,宽厚润泽,如春风沐人,倘若写得过于慓悍,恐怕就与他建桥便民的情怀不尽一致了。蔡襄继蔡邕所创“散隶”,以飞白之法作“散草”或谓“飞草”,皆言其行笔流动而多飞白。
蔡襄传世墨迹有《谢赐御书诗》、《颜真卿自书告身跋》、《茶录》、《暑热贴》、《连日山中》等。

第8题:

袁克文的书法怎样?他作书法时有何奇特之举?


正确答案: 袁克文,生于公元一八九○年,卒于一九三二年。河南项城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次子。字豹岑,又作抱存,号寒云。他虽然是袁世凯的儿子,但他对袁世凯称帝之举是极力反对的,曾作诗讽劝其父云:“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第一层。”在家中,他亦不得其志,常常以曹操的第二个儿子陈思王曹植自比。平时爱与文艺界人士交往。其书法,意在褚遂良、颜真卿之间,以颜体之笔法,求褚书之风韵,劲媚而稍有拙意,别具一格。尤其喜欢写对联,有一次他专门登报,减润鬻书,(即降低卖字的价钱)。一日之间就写了四十多幅对联,全部卖出,他用这些收入又购买了古墨,写了楹联一百余幅。以赠送亲朋好友,还写了“五九纪念扇”四十把,录其《五月九日放歌》,其文辞书法间洋溢着爱国之情,与其卖国贼父亲袁世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袁克文写书法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由待者在两头拉着纸,使其离桌悬空,然后他再提笔濡墨于悬空之纸上任意挥洒。所书之字,力透纸背而纸不损,其用笔力度之把握,恰到好处。他写小字的姿势更为奇特。他嗜吸鸦片烟,往往在床上吞云吐雾,吸足鸦片后,仰卧在床上,一手执笔,一手持纸,凭空仰书,写出来的小楷,娟秀挺劲而毫无歪斜、庸软之病,其把握纸、笔的能力,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9题:

唐朝著名小楷书法家钟绍京的书法成就怎样?


正确答案:钟绍京,生卒年不详,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是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后裔,时人将其与钟繇并称号曰“小钟”。武则天当政时,宫殿、明堂的题署,及制作的九鼎铭以及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阴,都是钟绍京所写。他酷爱搜存古迹字画,并不惜破产以购。据传,他收藏的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达几百卷。宋朝曾巩,明朝董其昌,清朝的包世臣等,都认为他的书法笔势圆劲、点画精研,有王献之的遗风。但宋朝朱长文认为他的字笔力怯弱,不如他的前辈。传世书迹有《灵飞经》、《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遁甲神经》等。

第10题:

“书法批评”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开展正常的书法批评?


正确答案: 不能将“书法批评”与通常所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含义混同。“书法批评”是与“书法创作”并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书法基础理论、书法史并列是书法理论中三大内容之一。书法批评家要从一定的观点对书法家或书法作品的成败得失、历史地位等作出评价,对书法现象及其本质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阮元、康有为对北碑的评价,使人们对原先卑弃的魏碑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郑道昭誉为“北朝书圣”。由此可见,没有书法批评,书法艺术便不会繁荣。尤其当理论揭示出书法的内在规律后,将会对书法的实践给予指导作用。
书法批评要实事求是。当然,在一定艺术观念指导下,认识也可能出现偏见,而偏见,往往是艺术个性发展的前提。书法批评的标准一是要符合美的规律,一是要具有历史深度。在作书法批评时,必须首先对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充分剖析,指出其成败之处,要抓特征,抓本质,从具体形象入手,再引申到它与整个历史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之中。而我们目前的书法批评,除了对“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不切实际的粉饰、吹捧外,很少见到严肃的、尖锐的、足以称得上真正的批评,实际上已把它变成了轿夫和吹鼓手。书法批评家必须抛弃武断的、封闭的、孤立的定向思维,应以审美为中心,借助于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系统论等学科,将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置于历史长河和当代思潮中,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总体性的、创造性的考察。现代国内外文艺批评约有五种模式:①道德批评模式,②心理批评模式,③社会批评模式,④形式主义批评,⑤原型批评。书法可以借助其合理部分,用于对书法进行评论。时代需要书法中的别林斯基与金圣叹,我们呼唤和期待着敢哭、敢笑、敢说、敢于直面人生、令人心扉畅快而具有深刻历史感的书法批评文章更多地问世,从而在我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书法批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