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周与土层紧密接触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形基础,满足刚性地基假定条件,基底水平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在8度抗震设防时应考虑

题目
单选题
对四周与土层紧密接触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形基础,满足刚性地基假定条件,基底水平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在8度抗震设防时应考虑的折减系数为()。
A

0.90

B

0.85

C

0.80

D

0.75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如题31~34图所示,下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9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建筑场地,Tg=0.45s,丙类建筑,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总重力荷载代表值96000kN。



假定,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呈倒三角形分布,如题32图所示。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时,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ψ=0.9。试问,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各层水平地震剪力折减后满足剪重比的要求。




A. 4.55F
B. 4.95F
C. 5.05F
D. 5.5F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1)(2016年版)(2016年版)第5.2.7-1条,高宽比小于3的结构,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ψ=[T1/(T1+ΔT)]0.9,且H/B=40/15.5=2.58<3,题干中已给出ψ=0.9。
  因此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为:



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刚性地基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抗规》,计算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ψ,题干中已给出ψ=0.9;
  ②计算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V。

第2题:

某高层建筑,地下一层箱形基础顶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建筑俯视平面和剖面如图所示。抗震计算时,不计入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和基础传下来的竖向力值Nk=165900kN作用于基础底面形心位置;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9600kN,其在地下一层顶产生的倾覆力矩MEk=396000kN*m。确定基础宽度时,若不考虑地下室周围土的侧压力,基底反力呈直线分布,地基承载力验算满足规范要求,试问,在图所示水平地震作用下,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关于基底应力状态限制要求的基础最小宽度BJ(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15 (B)16 (C)17 (D)18


答案:B
解析:
建筑高宽比=H/B=58.4/14=4.17>4,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6条,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
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倾覆力矩为MEk0=MEk+FEkD=(396000+9600x4.0)kN*m

第3题:

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抗震设防区低承台桩基,计算桩顶作用效应时可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必要条件包括()。

A、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建筑物

B、不位于斜坡地带和地震可能导致滑移、地裂地段的建筑物

C、桩端及桩身周围无可液化土层

D、承台周围无可液化土、淤泥、淤泥质土

E、承台与土紧密接触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某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为64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92%。下列关于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的确定何项正确?(  )[2012年真题]


A. 框架三级、剪力墙三级
B. 框架二级、剪力墙二级
C. 框架三级、剪力墙二级
D. 框架二级、剪力墙三级

答案:D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3条第1款规定,本结构应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且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根据表3.9.3可知,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第5题:

某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为64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92%。下列关于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的确定何项正确?
A 框架三级、剪力墙三级
B 框架二级、剪力墙二级
C 框架三级、剪力墙二级
D 框架二级、剪力墙三级


答案:D
解析:
解答:根据《高规》8.1.3-1,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根据《高规》表3.9.3,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故选(D)。

第6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如题31~34图所示,下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9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建筑场地,Tg=0.45s,丙类建筑,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总重力荷载代表值96000kN。



假定,本工程总重力荷载合力作用点与箱基底面形心重合,箱基底面反力呈线性分布,上部及箱基总重力荷载标准值为G,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基底反力的合力点到箱基中心的距离为e0,如题33图所示。试问,当满足规程对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限值时,抗倾覆力矩MR与倾覆力矩Mov的最小比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及侧土压力。


A. 1.5
B. 1.9
C. 2.3
D. 2.7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12.1.7条,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多遇水平地震标准值共同作用下,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由于H/B=40/15.5=2.58<4,则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假定零应力区长度为x,则x=0.15L,且e0=L/2—(L-x)/3=0.217L。抗倾覆力矩MR与倾覆力矩Mov的最小比值为:
  MR/Mov=(G×L/2)/(G×e0)=L/(2e0)=L/(2×0.217L)=2.304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3,因此答案选C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整体抗倾覆稳定性的理解。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高规》第12.1.7条,确定高层建筑的抗倾覆能力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②假定零应力区最大长度,进而求得抗倾覆力矩MR与倾覆力矩Mov的最小比值。

第7题:

某建筑的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高度为55m,地下1层;其裙楼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高度为15m,地下1层。裙楼与主楼整体相连(包括地下室),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主楼和裙楼均为丙类建筑,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I类场地。主楼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试问,裙楼地下一层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下列何项时,满足规范、规程关于框架抗震等级的最低要求?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C
解析:
(C)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4.8.1条第2款,按6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8.1.3条,主楼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表4. 8. 2,主楼框架为三级框架。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 4.8.6条,裙楼框架的抗震等级应不低于主楼框架的抗震等级,故裙楼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4.8.5条,裙楼地下一层框架的抗震等级也为三级。

第8题:

某拟建工程,房屋高度为57.6m,地下2层,地上15层,首层层高为6.0m,二层层高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6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fc=19.1N/mm2)。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



底层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



4.假定,该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5%,且结构各层框架柱数量不变,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V0=8950kN(各层水平地震剪力均满足规范、规程关于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的规定),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Vf,max=1060kN。试问,调整后首层框架总剪力标准值(kN),应取用下列何项数值?(  )

A. 1790
B. 1590
C. 1390
D. 106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4条第1款规定,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结构,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层总剪力,即V0=8950KN。由于0.2V0=0.2×8950kN=1790kN>1060kN=Vf,max,故而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与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由于1.5×Vf,max=1.5×1060kN=1590kN<1790kN,故取V=1590kN。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9题:

假定,该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5%,且结构各层框架柱数量不变,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VO=8950kN (各层水平地震剪力均满足规范、规程关于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的规定),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Vf,max=1060kN。试问,调整后首层框架总剪力标准值(kN),应取用下列何项数值?
A 1790
B 1590
C 1390
D 1060


答案:B
解析:
解答:根据《高规》第8.1.4条:0.2V0=0.2×8950KN=1790KN>1060KN=Vf,max
V=1.5×Vf,max=1.5×1060KN=1590KN<1790KN
经比较,取V=1590kN故选(B)。

第10题:

筏形基础地下室外墙的截面设计时应考虑满足下列()要求。
A .变形和承载力 B .防渗
C .抗浮 D .抗裂


答案:A,B,D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