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彪西生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德彪西生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梁冀生平。


正确答案:东汉大臣,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恒帝皇后,顺帝死后,于梁太后合谋,先后立冲、质、恒三帝,专横朝政20年。他掠夺的财产相当于全国半年租赋。159年,恒帝诛杀粱氏一家,梁冀自杀身亡。

第2题:

简述德彪西的音乐特征及作品。


正确答案:他的音乐缺乏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组织,只追求标题所启示、象征的总体意境。理性的、逻辑性的传统结构形式,被自由抒发的、灵感式的倾诉改变成了模糊、隐绰、松散的轮廓;旋律不具备传统观念的悠长线条,而是片断、零散的形态;调式虽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广泛使用了全音阶、五声音阶级中古调式等;和声上摆脱了功能体系的束缚,趋向于削弱功能性而增强和声进行中的色彩效果;具体手法上对和谐、不谐和一视同仁,而且频繁使用九、十一、十三等和弦,附加或省略和弦音,非三度或平行叠置的和弦等,这种极具个性的和声语言,使传统调式和声体系濒于解体。这一切形成了德彪西别具一格的音乐特征:新颖、雅致、清新、灵巧,缺少音乐发展所固有的内在动力,而“以温婉的方式力求给人一块感”。作品有: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大海》《意象》歌剧《培里阿斯和梅丽桑德》钢琴《意象集》《版画》

第3题:

简述德彪西生平。


正确答案: 德彪西(1863——191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7岁时跟从邻居学习钢琴,教师断言他有很高的音乐才能,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学习钢琴和作曲。1884年以康塔塔获罗马大奖。享受政府提供得到意大利进修,两年后返回巴黎。
回国后的德彪西与当时艺术青年一样,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创作道路,他两次去拜罗伊特观看瓦格纳的歌剧,聆听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哇美兰乐队的演奏,是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家文艺沙龙的常客。他很快就反对后浪漫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和音乐的过度庞大膨胀,而东方音乐为他开起了一扇新的音响之门,与诗人和画家们的交往更启发了他的创造。1890年以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如《牧神午后》、《夜曲》、《大海》、《意象集》歌剧《佩利亚与梅丽桑德》,钢琴曲《版画集》等同时还为报刊杂志撰写颇有见地的音乐评论违章,表露了他的音乐美学观。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爆发,他憎恨战争和杀戳,创作了《英雄摇篮曲》、《无家可归孩子们的圣诞节》等反映战争苦难的作品。1918年,在大战激烈进行之机,因肠癌逝世于巴黎。享年56岁。

第4题:

简述德彪西的生卒年代和他著名的歌剧、交响诗、夜曲的标题。


正确答案:《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的作品,他的生卒年代是1862-1918年。他的著名歌剧有:《佩里亚斯与美利桑德》;交响诗:《大海》《意象》《夜曲》《牧神的午后》;他的三部夜曲的标题为《云》,《节日》,《人鱼》。

第5题:

简述钱谦益的生平和诗作特点。


正确答案:(1)钱谦益,号牧斋,曾仕于崇祯和弘光朝,清兵渡江后率先迎降,不久辞官从事著述。曾秘密支持抗清活动。
(2)早年曾醉心于前后七子,中年以后开始注重诗歌的抒情作用,转而抨击前后七子的模拟复古倾向,而明清之际的沧桑巨变和个人的污点有为他以诗歌排遣心灵、痛苦寻找心理平衡提供了题材和素材。
(3)提倡宋元诗歌,又能兼融唐人诗歌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一炉,形成“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沉思,音雅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特色。
(4)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第6题:

简述德彪西及其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1、人物简介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评论家。他深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诗人的影响,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中获得新音响的灵感,同时受到穆索尔斯基独创性音乐的启发;他称颂瓦格纳,但又认为瓦格纳的道路独一无二,不适用于其他任何人;于是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2、代表作品(1)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等。(2)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意象》等。(3)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4)合唱作品《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3、创作特征(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3)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第7题:

简述若斯堪的生平与创作


正确答案:若斯堪(Josquindesprez,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他可能曾师从于奥克冈,并在意大利开始了他最初的音乐生涯。1459-1472年在米兰大教堂做歌手,并在那里为斯佛扎家族的公爵小教堂作曲。随后,又服务于罗马教皇和费拉拉公爵的教堂。15世纪90年代他也曾旅居法国,为路易十二的宫廷写过音乐。晚年(1504年)他返回故乡在教会任职,直到1521年浙世。若斯堪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大师,当时正值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盛期,而这个时期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若斯堪和他的一些同代作曲家改进和发展了以杜费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语言,使之更灵活,更有表现力,更适于表达歌词中所传达的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若斯堪的作品包括18首弥撒、100首经文歌和70首世俗声乐作品(大部分是尚颂)。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卡农手法,把它作为统一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这是若斯堪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曲手法。在这种手法中,我们看到各个声部的模仿点依次进入,然后是模仿点的重叠,也就是在最后一个声部结束它的模仿乐句之前,另一个声部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模仿点。继续演唱下面的段落。在复调的模仿的法为主的作品中,他也经常插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他的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是通过低音部频繁的四、五度运动,已经暗示了主一属和声关系的萌芽。在段落的结尾处,若斯堪还常用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在这种终止式中,声部的进行和节奏的运动都得到了加强。在若斯堪的弥撒曲中,有些沿用和发展了以前的技巧,如定旋律弥撒的手法:另一些则借用以前的一部完整作品作为新的结构框架来进行创作,这种弥撒曲叫做“仿作弥撒曲”(ParodyMass)。还有一种弥撒曲叫做“释义弥撒曲”(ParaphraseMass)或“自由定旋律弥撒曲”,它不同于一般的定旋律弥撒曲之处主要有两点:
(1)对借用旋律不再直接引用,而是把它精巧地作成一种便于运用模仿手法的动机材料。
(2)这种借用旋律不再被支撑声部所独占,而是可以出现在所有的声部中。在15世纪末,尚颂的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当时的宗教作品一样,在尚颂的写作中,四声部也已成为惯例,有时甚至使用五声部。各声部之间的模仿或严格的卡农取代了过去的高音部与支撑声部之间的二重唱结构。歌词采用四、五行诗句构成的单诗节宫廷抒情诗,取代了过去的“固定形式”(如回旋歌、叙事歌等)。在1501年出版的最早的印刷乐谱中,可以看到很多若斯堪创作的优美的尚颂。

第8题:

简述谭延恺生平。


正确答案:谭延闿生于1876年,湖南茶陵人。早年为光绪年间进士,宣统年间湖南咨议局长。辛亥革命爆发后趋附革命,担任湖南都督。后追随孙中山和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元老,历任内政部长、国民党中执委主席、党部主席、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病逝,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

第9题:

简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创作。


正确答案:(一)、波恩时期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的城市,早年的贝多芬虽然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维也纳时期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贝多芬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内的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等室内乐作品。在这10年里明显的确立了个人风格。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度过了危机,走过这个阶段,他决定“与命运抗争”,从而走向音乐创作高峰。
(三)、创作成熟时期
《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从“拉祖莫夫斯基”到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还有为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如《埃格蒙特》等。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它的恢宏气势使交响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性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体冬季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展开部”篇幅大大扩展,调性宽阔,充满戏剧性。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贝多芬采用了双主题的变奏手法,整个乐章以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充分展示和最终肯定作为主线。《第三(英雄)交响曲》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它所昭示的气质与风格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大量作品中。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取材于法国作家布依的剧作《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于1805年首演,割据主题是英雄的意志和爱情的力量。
《埃格蒙特》是贝多芬在1809年为歌德的悲剧《埃德蒙特》写作的戏剧配乐。 献给拉祖莫夫斯基的三首四重奏可以作为贝多芬中期四重奏的典型,它采用了俄罗斯的民歌曲调。这三首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各具不同的格调,具有充分发展的戏剧性质开部和尾声。
(四)、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一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
《D大调弥撒》是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自认为这部“庄严弥撒”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庄严灿烂是这部宗教作品的艺术特征。《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常规格式,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的配器十分精练。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u”的伟大颂歌。贝多芬从曲式结构到旋律特征、和声配器等各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音乐语言形式,也包括贝多芬自己
的前期作品在内。他理性地驾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将其紧密而合乎逻辑的组织在奏鸣交响套曲中,它所造成的庄严雄辉使《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为人类文化所做的最光辉贡献。
(五)、总结
贝多芬以辩证思维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在广泛使用的奏鸣曲式中,贝多芬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已具有真正的对比意义,展开部充满了矛盾,在尾声里主题发展的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
贝多芬创作的套曲各乐章之间不再仅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在音乐具体表现手法上,简洁、粗犷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在他的音乐中,节奏变化丰富,和声不协和,调性不稳定的范围扩大。在配器上注重发挥铜管、木管乐器的作用。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德彪西及其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1、人物简介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评论家。他深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诗人的影响,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中获得新音响的灵感,同时受到穆索尔斯基独创性音乐的启发;他称颂瓦格纳,但又认为瓦格纳的道路独一无二,不适用于其他任何人;于是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2、代表作品(1)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等。(2)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意象》等。(3)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4)合唱作品《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3、创作特征(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3)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