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育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题目
问答题
分析美育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证券分析师不得断章取义或篡改有关信息资料,以及因主观好恶影响投资分析。预测和建议,这是证券投资分析师的( )。

A.独立诚信原则的内涵之一

B.谨慎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

C.勤勉尽职原则的内涵之一

D.公正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


正确答案:B

第2题:

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第3题:

简述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的方面。


正确答案:
(1)抓好艺术美育。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主要靠艺术类课程实施。
(2)抓好自然美育。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兴趣,要充分利用和引导。
(3)抓好社会美育。社会美也叫生活美,它包括人格美、劳动和生活过程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具有极大的美育价值。
(4)抓好教育美育。教育美育就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第4题:

归纳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并评价。
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关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得以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第5题:

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第6题:

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答案:
解析: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美育的功能表现为: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美育有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7题:

分析美育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审美教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旨归,把握审美教育与一般艺术教育的区别)
(2)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直接效果——指通过美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间接效果——指通过美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应遵循独特性原则。

第8题:

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种类和程度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既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第9题:

简述美育的内涵。
美育,尽管有人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型“或”美感“(即感受美),显然,美育的内容比这广泛得多,主要方面有:
1)培养人的审美感受能力;
2)培养人的审美认识能力;
3)培养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4)增强人的自我完善的自觉要求。

第10题:

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指运用审美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人格完善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