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王国维的)“不隔”说

题目
问答题
试述(王国维的)“不隔”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2题:

试述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附子饼灸的适应证。


正确答案: 隔姜灸适应证:因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隔蒜灸适应证:瘰疬、肺痨、初起的肿疡。隔盐灸适应证: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隔附子饼灸适应证: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

第3题:

试述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参考答案:纵观王国维文艺理论,其意境理论的主题是认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审美特征是“境界”。所谓境界,可大致理解为真景物与真情感的辩证统一和生动艺术表现,是作品“情”和“景”之间的关系;其境界包括七种对立关系:有-无、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不隔、大-小、高-低、诗人之境-常人之境。王国维境界说兼具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是前人“意境”说理论的句号。

第4题:

试述“隔与不隔”“出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及境界大小说   


正确答案: ①“隔与不隔”:在境界有无方面,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区别,他主张诗词“隔”不好,“不隔”好,“隔”即无境界,“不隔”即有境界。
“不隔”指的是直抒胸臆地表达感情,真实直观地描写景物具体真切,使人见到景物就感到一种意境,领悟到一种情趣,不能给人以模糊印象,要“语语都在目前”其实质就是强调诗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然性。像“谢家池上,江淹清畔”这类句子,意义隐晦,写的景物不知所云,没有创造出“泌人心脾”“豁人耳目”的明快显豁的意境,即谓“隔”。
②在诗词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王国维提出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原则。
在诗词创造上,作家面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王国维强调作家创作必须选深入生活,他所说的“入乎其内,不仅指占有材料,丰富材料,主要指与客观事物同喜同庆,深切地体验,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将个人的感情倾注到时外物中去,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以便表现它。但作者又不能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要“出乎其外”,站在更高进行观察,透视一切。
③在对待题材的大小与作品价值关系问题上,王国维提出境界大小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境界大小说也是王国维的独创。王国维所谓大境界是指那些有大气象的诗词,他十分推崇李煜的词,认为他的词有气象,境界大,实质写的是有我之境,强调个人的感情直接抒发。

第5题:

试述(王国维的)“不隔”说


正确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第6题:

怎样理解王国维的诗词不隔的说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欧阳修的《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魂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少妇,凭栏远眺,晴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着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晴碧‛一句,但读者却从少妇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象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选,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土》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词中疏雨黄昏,更忆王孙云云,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跳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理论概括,这就是所谓‚隔‛与‚不隔‛。

第7题:

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 A、境界说
  • B、神韵说
  • C、性灵说
  • D、格调说

正确答案:A

第8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

A.风格说
B.境界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意境的相关内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

第9题:

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贯穿其中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指出“境界”、“ 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士禛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

第10题:

试述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其理论阐述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1.关于境界:  境界本为佛语,指参悟所达到的程度。王国维转用作诗词创作所达到的艺术目标。他认为,心中的喜怒哀乐亦是境界之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反之则无境界。真景物是指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二者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意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情感在,而是指我的感情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3.隔与不隔;
隔指艺术形象模糊不清,思想感情含混晦涩。作者没有给自己的体验找到明晰恰切的表达,使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读者的体验,使读者能像自己一样领略感受其具体情景。造成“隔”的原因:用典过多、雕琢过多。
不隔:指真实率真地表达情感,自然鲜明地描绘对象,注意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和可感性。 他认为“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4.造境与写境;
写境,侧重于写实,对现实事物作客观的描写。 造境,侧重于写主观理想的境界。
但写实不是照片式的反映,而要以理想为标准来观照生活;写理想的境界,也不能作脱离现实生活违背生活逻辑的空想,而应该合乎自然,符合生活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
5.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王国维认为,客观诗人须多阅世,多了解和体味人生,就能深入把握社会生活,掌握大量创作素材。如《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诗人则不必多阅世,可保持性情之真。如李后主是也。保持性情是重要的,但不必多阅世即不实际也不符合艺术规律。他些说受到道家思想和李贽童心说影响。诗人应当多阅世,同时要注意不受社会黑暗面的污染。
6.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常人之境即人人皆能感之之境,诗人之境则人人皆能感之而难以言之,常人难以感之而诗人感之之境。如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在于具有敏锐而新颖的美的感受和发现,交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转化为艺术成果,创造为艺术精品。
7.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意味着深入地理解人生,理解所描写的客观对象。这样方能体会深刻,描写准确。出乎其外。意味着超越对象,以新视角高屋建瓴地观照生活,分析对象。
入乎其内,对事物取重视的态度。出乎其外,对事物取轻视的态度。这样才能在感受与认识、艺术把握和艺术表现方面更为准确精到。即入之又出之,表现出艺术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