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如何预防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褐变?


正确答案:①选择适宜的外植体。
②配制最佳培养基,适当降低无机盐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并加入抗氧化剂和活性碳。
③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在初始培养的1~6周内用暗培养,或在150lx左右的光强下进行光培养。另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控制好温度,适当降低光照强度。
④连续转移用。

第2题: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 ①培养基的配制 ②外植体的选取 ③激素的运用 ④消毒⑤温度、pH、光照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⑤

正确答案:A

第3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有哪些主要技术环节。


正确答案:(1)配制培养基,并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2)采集适宜的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后拿入接种室灭菌和接种,然后转入培养室培养。接种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预防污染;培养过程中控制好光照、温度、湿度和氧气供给,促进无菌材料的生长,并预防褐变和试管苗玻璃化。
(3)继代培养,增加无菌材料的数量,然后更换培养基,诱导长根。
(4)做好试管苗的炼苗和移栽。

第4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是什么,并加以解释。


正确答案: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是污染、褐变、玻璃化。
污染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这种致死性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扩散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而且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玻璃化是指培养的植物会生长出肿胀、扭曲的叶片,这种叶片不可逆地变成半透明状并最终坏死,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苗的死亡。

第5题:

简述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常见问题和对策。


正确答案: 1、污染及控制
(1)材料带菌与控制控制方法:彻底灭菌(2)接种污染与控制。(3)培养过程感染与控制:对培养空间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污染材料,转移继代材料。(4)培养基的污染与控制:在培养基中加入抑菌剂
2、外植体褐化与控制
1)、与植物的种类与品种有关控制的措施有:1、在外植体消毒灭菌前用流水冲洗一段时间,以清洗部分酚类化合物和底物;2、接种后在短时间内(1周内)多次转接到新鲜培养基上,直至褐化现象基本消失;3、先短期用液体培养基进行震荡培养,待褐化现象减轻后再转入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2)、与外植体的年龄有关措施:切取幼龄的茎尖、顶芽分生组织、带芽茎段等做外植体接种较
3)、与外植体的取样时间有关在春季切取的生长旺盛部位的外植体褐化较轻,
4)、与培养基有关:控制的措施:利用吸附剂减低或清除酚类产物,改变氧化—还原势。常用的还原剂有维生素c
5)、与培养方式有关(1)调节外植体在培养基中的放置方式(2)改变培养方法。(3)缩短转瓶周期。(4)调节光照。3、试管苗的玻璃化与控制常用的措施有:(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2)琼脂的调节。(3)碳源的调节。(4)激素调节。(5)湿度调节。采(6)温度调节。(7)光照调节.(8)改变供氮形式。9)氯离子调节。(10)尽量减少创伤乙烯产生。(11)在培养基中可附加聚乙烯醇(PVA.、活性炭等,降低玻璃苗的产生。
4、变异:(1)选择适宜的再生途径(2)植物生长物质选择(3)离体培养和继代时间的调节
5、材料死亡
6、黄化
7、增殖率过低或过高
8、组培苗瘦弱或徒长

第6题:

简述如何预防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玻璃化现象?


正确答案:①适当控制培养基中无机营养成分,增加培养基中钙、锌、锰、钾、铁、铜、镁的含量,降低氮和氯元素比例,特别是降低铵态氮浓度,提高硝态氮浓度。
②适当提高培养基中蔗糖和琼脂的浓度。
③适当降低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浓度。
④增加自然光照,控制光照时间。
⑤控制好温度,改善气体交换状况。
⑥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等物质。

第7题: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中,常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转基因的外植体得到的新个体属于基因突变个体
  • B、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理化因素诱导可获得大量有益突变体
  •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 D、单倍体育种中经减数分裂和组织培养两个过程能获得纯合二倍体

正确答案:C

第8题:

简述如何预防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


正确答案: (1)防止材料带菌:①必要时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接种的枝条先进行预培养。②避免阴雨天在田间采取外植体。③在菌类侵入组织内部时除去韧皮组织,只接种内部的分生组织。
(2)外植体灭菌多次灭菌法或多种药液交替浸泡,常用后者。如:取茎尖、芽或器官作为外植体,预处理后剥去芽上鳞片;然后,将材料放入70%~75%的医用酒精中灭菌数秒钟;再用1:500RoccalB(一种商品灭菌剂名)稀释液中浸5min;放入5%~10%次氯酸钠溶液中,并滴入“吐温80”数滴,灭菌15~30min;最后用用无菌水冲洗5次。或用前一题中介绍的方法来灭菌。
(3)各种器皿、用具、用品灭菌玻璃器皿可采用湿热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煮沸法灭菌。金属器械一般用火焰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灭菌。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质品用湿热灭菌法。
(4)无菌操作室灭菌久不使用的接种室用2%的新洁尔灭或70%的酒精擦洗,并用70%的酒精喷雾,使空间灰尘落。使用前熏蒸消毒或用紫外灯消毒。
(5)操作人员在接种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进行。

第9题: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和再分化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根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但是,在一个完整的植株上,各部分的体细胞只能表现一定的形态,承担一定的功能,这是由于受具体器官或组织所在环境影响的缘故。植物体的一部分一旦脱离原来所在的器官或组织,成为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激素、外界条件下,植物细胞就会脱分化、再分化,进而表现出全能性。
在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外植体(指从植物体上切下来的离体器官或组织)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新生成的组织没有发生分化,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团无定形的薄壁细胞,称为愈伤组织。这种原来已经分化,并且具有一定功能的体细胞(或性细胞),丧失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就叫做植物细胞的脱分化。不同植物种类的材料,脱分化的难易程度不同。一般说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脱分化容易,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禾本科植物脱分化则较难。
将处于脱分化状态的愈伤组织移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愈伤组织就会重新进行分化,并形成具有根、茎、叶的完整植株。这个过程就叫做植物细胞的再分化。

第10题: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