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的意义和防治要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的意义和防治要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对晚疫病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无病种薯田,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在收获时应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留种用,晾晒数日后单收、单藏等。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仔细检查,彻底清除遗漏的病薯,剔除的病薯要集中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高燥、沙性较强的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适时早播,不宜过密。合理使用氮肥,增施钾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合理灌溉,结薯后增加培土成高垄,减少薯块受侵染。及时清理中心病株或栽除病叶,及时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防治晚疫病有效药剂有:47%加瑞农、72%克露等。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或将内吸性和保护性制剂混合使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是一种导致马铃薯()和()的毁灭性病害。


参考答案:疫病、马铃薯瘟,茎片死亡,块茎腐烂

第2题:

()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初浸染来源。


正确答案:带菌种薯

第3题: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甲霜灵等药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第4题: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几种?


正确答案: 常用的内吸杀菌剂有:
(1)25%雷多米尔(甲霜灵、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3)25.75%多抗·福(猎霜)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4)53%金雷多米尔锰锌散粒剂500-700倍液;
(5)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第5题: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的意义和防治要点。


正确答案: 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对晚疫病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无病种薯田,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在收获时应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留种用,晾晒数日后单收、单藏等。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仔细检查,彻底清除遗漏的病薯,剔除的病薯要集中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高燥、沙性较强的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适时早播,不宜过密。合理使用氮肥,增施钾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合理灌溉,结薯后增加培土成高垄,减少薯块受侵染。及时清理中心病株或栽除病叶,及时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防治晚疫病有效药剂有:47%加瑞农、72%克露等。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或将内吸性和保护性制剂混合使用。

第6题: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下面防治药物不适用的是()。

  • A、百菌清
  • B、代森锰锌
  • C、异丙草胺
  • D、波尔多液

正确答案:C

第7题:

马铃薯晚疫病对生产有什么危害?


正确答案: 马铃薯晚疫病是发生最普遍的主要病害,晚疫病即能造成茎叶产生大量枯斑,及早枯死,轻者减产30%-40%,重者70%-80%。病害严重时,干旱条件下,全株枯死;多雨条件下,整株变黑腐烂。同时,还能引起田间和窖藏的块茎腐烂。

第8题: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和()。


参考答案:叶片、叶柄、茎、块茎

第9题:

简述马铃薯病毒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正确答案: (1)策略:以培育和使用无病毒种薯为中心。
(2)措施:建立脱毒苗,建立无毒良种繁育体系,改进栽培措施,适当调整播期。

第10题:

马铃薯晚疫病有哪些症状?


正确答案: 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是看叶片。一般在叶间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的外围有晕圈,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蔓延极快。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有一层褪绿圈,上有绒毛状的白色霉层,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此为晚疫病最显著的特征。茎和叶柄上的症状,表现纵向发展的褐斑,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有时可造成叶丝的凋萎枯死。块茎染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凹陷的褐斑,病薯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褐色;其变色面积的大小,深浅因发病程度而定。当湿度大、温度高时,病斑可蔓延到块茎的大部分组织。一旦感染其他腐生菌,可是整个块茎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