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

题目
问答题
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过程和结果判断。(染色过程说明所用染料名称及染色时间)


正确答案: 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过程
(1)初染: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自来水冲洗。
(2)媒染: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水洗。
(3)脱色: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4)蕃红梁色液(稀)染2-3min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红色为阴性,紫色为阳性。

第2题:

何谓革兰氏染色法?影响革兰氏染色法着色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请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创立的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染色法而得名。其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菌体最后呈蓝紫色者为G+菌,呈红色者为G-菌。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是G+菌。但是,如果培养时间过长或者已死亡,部分菌体自溶,涂片厚薄,尤其脱色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其着色稳定性,使G+菌误染为G-菌。

第3题:

试述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原理和结果?


参考答案:(1)步骤:①先用结晶紫染色,菌体呈紫色;②再加碘液媒染,菌体呈紫色;③然后用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无色;④最后用沙黄或番红复染,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2)原理:革兰氏染色结果与细胞壁组成有关,因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网络结构紧密,含脂量又低,当它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逸出,故菌体呈紫色;可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低,而脂类含量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故革兰氏阴性细菌呈复合液的红色。(3)结果: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

第4题:

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结果:G-,菌体呈复染液颜色(红色)原理: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抽出,最后被染上了复染液(沙黄或番红)的颜色(红色)。主要操作步骤:涂片:培养一定时间的菌种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固定;染色: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或番红复染;油镜观察。

第5题:

革兰氏染色法染色步骤包括()


正确答案: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第6题:

试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其主要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结果:G+,菌体呈蓝紫色。
原理:G+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而脂类物质含量低,且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紧密、牢固、多层。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而使得肽聚糖层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保留于细胞中而不易脱色,故菌体仍呈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颜色(蓝紫色)。
主要操作步骤:涂片:将培养一定时间的菌种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固定。染色: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油镜观察。

第7题: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主要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有关。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革兰氏染色步骤及原理


正确答案:步骤: 革兰氏染色:挑取可疑菌落 灭菌盐水→取菌→火焰上固定→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革兰氏碘液染色1min→水洗→95%乙醇染色30S→水洗→沙黄复染液染色1min→水洗→待干→镜检 原理: (1)细胞壁学说: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薄,碱性染料容易进入细菌体内,媒染时,加固染色,脱色时不易脱掉;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不易染上,脱色时易脱掉,复染时便为粉红色 (2)等电点学说: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低并带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遇带正电荷碱性染料结合牢固;革兰氏阴性菌带正电,遇酸性染料结合牢固; (3)酶学说:革兰氏阳性菌中含有一种核糖核酸镁盐及多糖复合物能牢固与结晶紫和碘液结合着色,相反革兰氏阴性菌中含有核糖核酸镁盐及多糖复合物少易被酒精脱色而成阴性

第9题:

何谓革兰氏染色法?主要操作步骤各有何作用?其中哪一步是成败的关键?为什么?


正确答案: 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染色法而得名。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初染使菌体染上紫色;媒染使结晶紫与碘分子结合成一个分子量大且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乙醇脱色是使已染上的蓝紫色脱去而又成为无色(若是G+菌则仍为蓝紫色);复染是使已脱色的细菌再染上复染液的颜色。此法成败的关键是脱色。如果脱色时间过长,G+菌则可被误染为G-菌,反之,G-菌可被误染为G+菌。

第10题:

分别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例,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正确答案: 经染色后,大肠杆菌为阴性反应,枯草杆菌呈阳性反应。此结果与两者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枯草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且多层紧密牢固,厚约20~80nm;肽聚糖的含量约占细胞壁干重的40%~90%,脂多糖含量仅0.1%~0.4%。当染色过程中用乙醇脱色时,由于脱水而引起肽聚糖层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保留于细胞中而不易脱色,因此菌体呈紫色。而大肠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约2~3nm,结构疏松且单层或双层;肽聚糖含量仅5%-10%,而脂多糖含量却高达11%~22%。当染色过程中用乙醇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抽出而脱色,再用复染液染色,于是菌体染上了复染液的颜色而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