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于自首的认定,说法正确的是(  )。

题目
多选题
下面对于自首的认定,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某唆使其子乙某谋杀了仇人,事后乙某主动到派出所投案,将杀人的罪责全部揽到自己一个人身上,乙某属于主动投案,成立自首

B

丁某作为某案件的证人接受公安机关调查。被问及自己是否有什么要交代的时候,交代了自己2年前曾经抢夺过笔记本电脑的犯罪事实,丁某属于自首

C

王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在审讯的过程中,王某还主动交代了1年前曾经盗窃一银行的犯罪事实,对于主动交代的犯罪事实,王某成立自首

D

张某强奸被害人李某后主动到公安机关交代问题。张某老实交代了犯罪的全过程。但是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违背被害人的意志,所以不构成强奸罪,张某不成立自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多选题
英国制定法的种类有:( )
A

欧洲联盟法

B

国会立法

C

基本立法

D

委托立法


正确答案: D,B
解析: 英国制定法在法律渊源中的重要性不如普通法和衡平法两种判例法,但其效力和地位很高,可对判例法进行调整、修改,现代一些重要的法律部门如社会立法是在制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定法的种类有:欧洲联盟法、国会立法、委托立法。其中国会立法是英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制定法,被称作“基本立法”。所以ABCD项是正确的。

第2题:

多选题
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

甲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甲在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可酌情缩短死刑缓期考验期限,并减为25年有期徒刑

B

乙因爆炸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在考验期内又犯重大责任事故罪,经查证属实,对乙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

丙因强奸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被限制减刑。丙在考验期满后被减为无期徒刑,如丙之后又减刑,则其被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25年

D

丁因走私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决定对丁改判死刑缓期执行,则可以同时决定对丁限制减刑


正确答案: D,A
解析:
A项,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的,2年考验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对于2年的考验期限,是一个固定期限,不会因有重大立功而有所缩短。
B项,根据《刑法》第50条第1款,在死刑考验期限内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院核准后执行死刑。乙在考验期限内又犯重大责任事故罪,但重大责任事故罪是过失犯罪而非故意犯罪,因此不符合立即执行死刑的规定。
C项,根据《刑法》第78条,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刑考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25年。
D项,被判处死缓并限制减刑的对象是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对于走私毒品罪并不属于此两类。

第3题:

单选题
关于中国古代的法典体例的沿革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法经》的体例为秦汉所继承,不同的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改法为律

B

《魏律》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进一步调整了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的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前进了一大步

C

《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并且把律分为12篇,对后世律典体例影响深远

D

《大明律》将法典分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这种法典的编排体例一直延续到清末修律时制定的《大清现行刑律》才被改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C项错在《泰始律》分为20篇,而不是12篇。A、B、D项都正确,本题答案为C。

第4题:

多选题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列哪些选项是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正确表述?( )
A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基本活动准则

B

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C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多选题
王某恋爱期间承担了男友刘某的开销计20万元。后刘某提出分手,王某要求刘某返还开销费用。经过协商,刘某自愿将该费用转为借款并出具了借条,不久刘某反悔,以不存在真实有效借款关系为由拒绝还款,王某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刘某出具该借条系本人自愿,且并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遂判决刘某还款。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某出具该借条系本人自愿,且并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B

出具借条是导致王某与刘某产生借款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之一 

C

因王某起诉产生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第二性法律关系 

D

本案的裁判是以法律事件的发生为根据作出的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事国人过律

正确答案: 是汉朝的主要罪名之一。依汉律规定,诸侯王每年役使吏民有一定限额,超限者免为庶人。其主要是防止诸侯王势力发展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单选题
甲国与乙国的“环球”公司签订了某自然资源勘探和开发合同后发生纠纷,该公司在乙国法院对甲国提起诉讼。甲国书面答复该法院,根据国家豁免的一般原则,乙国法院不得对此进行管辖。之后,当法院开庭时,甲国的代表又当庭声明了其一贯坚持的绝对豁免理论的立场后退席。关于本案,以及关于国家豁免的问题,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国家放弃管辖豁免可以以出庭声明立场等方式默示放弃,甲国的答复是甲国对国家管辖豁免的明示放弃,

B

甲国政府订立上述合同本身,是一种商业活动,已构成对国家豁免权的放弃,乙国法院当然可以管辖

C

目前,国际法上限制豁免主义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支持,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因此传统的主权豁免原则仍然是一项有效的国际习惯法规则

D

若甲国政府书面接受了乙国法院的管辖,则当其败诉后并经环球公司申请乙国法院可以直接查封或扣押甲国的有关国家财产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国际法上存在绝对豁免和相对豁免两种理论。限制豁免的原则现在已得到多数国家支持,但还没有成为具体的有约束力的规则。传统的主权豁免原则即绝对豁免还被视为是一个国际习惯法规则。但国家可以放弃主权豁免从而接受其他国家的管辖或执行。须注意,豁免的放弃是国家的主权行为,必须由国家本身作出。
放弃有明示放弃和默示放弃。前者指国家或其授权的代表通过条约、合同及其他正式文件或声明,事先或事后以明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就某种行为或事项放弃豁免。后者指国家通过在外国法院的与特定诉讼直接相关的积极行为,表示其放弃豁免而接受法院管辖,包括作为原告在外国法院提起诉讼,正式出庭应诉、提起反诉或作为利害关系人介入特定诉讼等。
国家在外国从事商业行为本身不意味豁免的放弃。国家或其授权代表主张或重申国家的豁免权,对外国法院的管辖作出反应,出庭阐述立场或作证,或要求法院宣布判决或裁决无效,均不构成豁免的默示放弃。
国家对于管辖豁免的放弃,并不意味着对执行豁免的放弃。放弃执行豁免需另外做出。

第8题:

多选题
某市公安局为追查犯罪嫌疑人甲,在未办理有关手续的情况下,将甲的表兄乙的拖拉机扣押,并告诉乙,必须找到甲并且送交市公安局后才能将拖拉机返还。乙以市公安局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认定该强制措施违法并予以撤销,返还被扣车辆。关于法院对此案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因为市公安局的扣车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

B

不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因为扣车行为属刑事侦查措施

C

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因为扣车行为侵犯了乙的财产权

D

不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应由检察机关进行法纪监督上的处理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考查应予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的案件。市公安局的扣押行为应认定为行政强制措施,因为刑事侦查中的扣押措施有其特殊性,只能针对犯罪嫌疑人且与犯罪行为有关的物品。本案中,车主并非犯罪嫌疑人,该车也与犯罪行为无关,因此,该扣押行为属于违法的行政强制措施。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的事项包括,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

第9题:

多选题
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可以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将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发回使之失效?(  )
A

该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的条款

B

该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特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条款

C

该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的条款

D

该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特区政治体制的条款


正确答案: B,A
解析: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征询其所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后,如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的条款,可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该法律的失效,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另有规定外,无溯及力。”

第10题:

单选题
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

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

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也日益增强

D

商品经济发展,经济手段日益重要,法律因为其稳定性而使自身作用大为削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