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张老师将“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题目
单选题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张老师将“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C

思想与方法目标

D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编写一个完整的Java Application程序,能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要求:

(1)定义点类CPoint;

(2)定义圆类CCircle继承自类CPoint,类中属性包括:圆心,半径,类中方法包括:求周长perimeter()、求面积area();

(3) 定义主类CCircleDemo,利用类CCircle输出一个圆的圆心,半径,周长和面积


答案:如下

解析:

public class CPoint{

 private float radius;

 public CCircle(){

  this.radius=5.0f;

 }

 public CCircleDemo(float radius){

  this.radius=radius;

 }

 public void Area(){

  System.out.println("半径为"+this.radius+"面积是:"+(3.14*radius*radius));

 }

 public void perimeter(){

  System.out.println("半径为"+this.radius+"周长是:"+(3.14*2*radiu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

 CCircle c1=new CCircle();

 c1.Area();

 c1.perimeter();

  CCircle c2=new CCirclet(9.0f);

 c2.Area();

 c2.perimeter();

}

}


第2题: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导入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的周长。

生1:我把一元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一元硬币的周长大约是8厘米

生2:我在这枚5角硬币上做了个记号,然后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量出它的周长大约是6.3厘米

师:你们都用滚动法量出了圆的周长,那么圆形花坛能用滚动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1: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圈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生2:可以用卷尺或测量绳绕花坛一圈,直接量出它的周长

师:(打开教室吊扇)你们看吊扇的扇叶旋转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绕圈吗?(生愣住了)

师:你能不能找出计算圆周长普通适用的方法呢?

1、对本案例中教师导入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数学来源生活的理解

3、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怎样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来进行教学


正确答案:

1、分析教材可知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周长的概念时,已经学习封闭图形的一周即为周长,本案例中采用“谈话导入”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从“硬市”这样的小型物体到“花坛”乃至“吊扇”形成的圆引入圆的周长-般计算方法,把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2、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

3、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2)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 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4)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第3题: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2π倍。 ( )


正确答案:√

第4题:

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 知识性目标
B. 过程性目标
C. 技能性目标
D. 情感性目标

答案:D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属于价值观维度。故本题选D。

第5题: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熊和小狗分别在圆形和正方形跑道上赛跑,大家猜一猜最后谁跑的路程远?
追问:到底谁跑的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二)新知探索
1.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首先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其次再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概括。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
2.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再介绍π的读写法。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三)课堂练习
对于上例中的圆和正方形的跑道,谁的周长长呢?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大家在学习中认知了周长并学会了计算圆的周长。
回家计算周长为30πcm的圆桌,直径为多少?
【板书设计】




1.圆的周长C=2πr,这个π是如何得到的?
2.本节课你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
分组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多次试验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过测量,汇报,计算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π表示。
2.
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第6题:

如图所示,将选择如下哪些选项的对象()。

A.直径大于15的圆

B.半径小于15的圆

C.周长小于15的圆

D.周长大于15的圆


正确答案:C

第7题:

张老师将《圆的认识》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观察圆的形状;能独立画圆;在讨论中掌握圆的特征。该教学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的( )

A、技能与方法维度
B、过程与方法维度
C、知识与技能维度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答案:B,C
解析:

第8题: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样得出这两个公式的?

第9题: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张老师将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是学习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型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C
解析:
题干表述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这属于一种计算的技能。区别于知识性目标,如果表述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就属于知识性目标。

第10题:

物理老师将“能运用所学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C
解析:
技能性目标主要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属于实践能力,因此为技能性目标。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