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环境问题有那些?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

题目
问答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那些?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举例说明GB/T24001-2004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条款中“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相符”。


正确答案: 以火电厂中烟尘和SO2控制为例,新国标“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于04年1月1日实施,原已达标排放的可能成为未达标到排放标准。为适应新的环境影响要求,原先的控制措施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改,采取新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比如新增脱硫装置、更新高效多电场电除尘等,以求与新的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第2题:

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试举例说明(至少各举3例)。


正确答案: 有利之处
① 增加绿色覆盖,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例——稻田水面蒸发和叶面蒸腾吸收带走大量的热能,使周围气温下降,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② 更新空气,消除尘土飞扬。稻田作用最明显。
③ 人工湿地系统(稻田)净化污水,消解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
不利之处
① 过度开荒和放牧,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导致洪水泛滥;“三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
② 化肥过量施用,污染地下水,使地表水(河流、湖泊)富营养化;
③ 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生存;
④ 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如白色污染等;
⑤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表局部沉陷,沿海城市(如上海)海水倒灌,地下水污染,出现树木死亡现象。

第3题: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那些作用?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表方位或者处所。例如: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中的“北”。
(2)表工具或者依据。例如: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中的“橐”。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中的“兄”。
(4)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中的“蛇”。

第4题:

药理科研实验常分为那些组别?试举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对照组、给药组。如对照组有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又有高、中、低剂量组。

第5题:

试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正确答案: 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一、母子早期关系对学前游戏的产生及发展的影响母亲(也可以是看护人)与婴儿所结成的早期的社会性关系对学前儿童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在母与子的相互作用活动中,孕育着以后社会性游戏的雏形。
2、在婴儿阶段特别是乳儿时期,母亲是儿童游戏中的中心人物。
3、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4、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5、总之,对儿童的游戏尤其是儿童孕期的游戏,母亲充当着三种重要的角色,即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
二、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以及儿童作为成员组成了家庭的基本结构。父亲和母亲共同承担着对儿童教养的义务和职责。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相反,父母在婚姻问题上的纠纷以及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使孩子感到焦虑不安、胆怯、孤僻等,这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游戏发展迟缓、异常。
三、儿童伙伴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儿童与儿童所结成的伙伴关系,构成儿童世界的人际关系。孩子有无伙伴,以及伙伴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
1、有无伙伴
2、伙伴的熟悉程度
3、伙伴的不同年龄
4、伙伴的性别
四、电视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电视是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大众媒体之一。看电视节目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看了什么电视,就会在游戏中反映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扮演电视中的角色。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1)一方面取决于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
(2)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五、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实践中的课程模式多种多样,按照其结构的严密性或松散性的程度可划分为有着不同倾向的两类课程,一种是高结构或较高结构的课程,另一种就是低结构或较低结构的课程。
高结构的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在高结构的课程中,建构性或有目的操作性游戏更为常见,在低结构的方案中,象征性游戏和合作的自然游戏更常见。

第6题:

雕塑艺术、建筑艺术都强调利用自然和周边环境,你怎么认识这一问题,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尽管都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非常密切,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例如以陵园建筑和雕塑为例:生命永恒是中国传统基本观念的重要支柱,如陵园建筑雕塑向模仿和再现世人质方向发展。因此在这种创作意念下,创作者首先考虑的是环境,其次是根据精心选择的环境特征巧妙布局建筑,再次根据建筑构局总体要求设置雕刻群,最后才考虑每件雕刻品的具体处理在这里陵园雕刻设置在供灵魂出入的神道两侧或通向基地的门口,如同基主生前一样,起着护王、仪仗、驱逐以及供役使的作用。因此这些雕刻不是单独欣赏的艺术品种,只是作为生命人格的体现,具有个性性和附属性。而建筑则是环境艺术的主体,人系统工程的概念出发与环境、雕塑、环境绘画甚至文学如匾额、对联、灯具组合在一起,还有自然环境的山水、树、石头,它们的形体、光、色、甚至味道、气味,还有人文环境的历史、乡土、民俗这样高度的有机组合由建筑艺术统率,并且协调它们,产生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

第7题:

试举例说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矿产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第8题:

举例说明影响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因素有那些。


参考答案:一、遗传因素
1)猪的品种
不同的猪品种、品系及其杂交品种,在肉品质方面是有差别的。国外研究表明,瘦肉率高的品种多数为应激敏感猪,PSE、DFD发生率高。大量研究证明,我国地方品种猪肉质优于外来品种。
2)性别
一般认为,公猪的肉质比母猪或阉猪差,公猪肉的异味评分比母猪肉高。
3)年龄
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肉品质和胴体品质差异显著。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猪肉品质有改善的趋势,幼猪肌肉水分含量多,脂肪含量少,肌肉松弛,肉色淡,风味欠佳;老年猪肌纤维粗,水分含量少,肉色深暗,肉质粗硬,影响口感风味。利用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来确定适宜的屠宰体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营养因素
营养对肉质有重要影响,日粮能量浓度、蛋白质水平含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等是调控肉质的重要因素。营养水平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猪胴体脂肪酸的组成,提高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改善脂肪组织的食用品质。家禽通过日粮获取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日粮对肉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三、饲养环境
1)运动量现代化养猪由于饲养密度大,猪的运动量较少,虽然可取得育肥的效果,但对肉质有一定的影响。
2)卫生状况卫生状况对猪肉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在不同的卫生状况条件下,猪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具有不同的重分配能力,肉质亦有所不同。
3)药物使用不少养殖场使用药物时,比较普遍的是超量添加,往往超过最高用量,或是将治疗用量用作长期的预防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再就是不落实停药期造成药物残留。
四、宰前因素和屠宰加工过程
影响猪肉品质的环境因素很多,但相对于屠宰上市的猪肉而言,宰前生态环境变化、运输和屠宰方式是主要的环境因素。
由于现代集约化养猪和专业屠宰线的发展,宰前运输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应激因子,猪经过长途运输,未得到充分休息,猪在屠宰之前因受到惊吓,神经紧张、愤怒而导致体内分泌大量的毒素,从而影响肉的品质。
同时,猪屠宰前处理如空腹时间、屠宰条件、烫毛的水温和时间、胴体及肌肉温度等因素是诱导肉质变劣的协同因素,传统屠宰方式与现代屠宰方式的差异都对猪肉品质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猪肉品质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饲料因素和环境因素。

第9题: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人是文化的主体,追溯从类人猿到人类进化的过程,站立、智慧、语言和操作能力是人类区别于类人猿的标志,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如波利尼西亚群岛多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这里土著人借助于石器生活了几千年。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同样的谷物种植区,东亚和中亚以青稞和薯类为主,欧洲以麦类为主;在麦类中又有的地区以黑麦为主,有的地区以燕麦为主。

第10题:

试举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
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
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