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的浸润剂的作用?常用的浸润剂有哪些?有何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的浸润剂的作用?常用的浸润剂有哪些?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1)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2)防止纤维间的磨损;(3)原丝相互间不粘结在一起;(4)便于纺织加工等。
二.常用的浸润剂有石蜡乳剂和聚醋酸乙烯酯两种,前者属于纺织型,后者属于增强型。石蜡乳剂中主要含有石蜡、凡士林、硬酯酸和受压汽油等矿物脂类的组分,这些组分有利于纺织加工,但严重地阻碍树脂对玻璃布的浸润,影响树脂与纤维的结合。因此,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前除去。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浸胶前可不比去除。但这种浸润剂在纺织时易使玻璃纤维起毛,一般用于生产无捻粗纱,无捻粗纱织物,以及短切纤维和短切纤维毡。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乳品生产中常用的营养强化剂有哪些?


正确答案: 食品营养强化剂种类分为:维生素类、矿物质类、脂肪酸类、氨基酸类等。
1、维生素维:生素按其溶解性能又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油溶性维生素。
其中水溶性的维生素有抗坏血酸、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泛酸、生物素、肉碱(维生素BT)、胆碱、肌醇(环己六醇)。油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2、矿物元素类:钙、铁、锌等。
3、脂类:γ-亚麻油酸、EPA(二十碳五烯酸)、DHA(廿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AA、ARA.等。
4、氨基酸、肽与蛋白质类:牛磺酸(α-氨基乙磺酸)、乳铁蛋白(LF、乳转铁蛋白、红蛋白)等。

第2题:

铁水脱硫常用的脱硫剂有几类,各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生产中,常用的脱硫剂有苏打灰(Na2CO3)、石灰粉(CaO)、电石粉和金属镁。
(1)苏打灰。其主要成分为Na2CO3,铁水中加入苏打灰后与硫作用发生以下3个化学反应:
Na2CO3(1)+[S]+2[C]=Na2S(1)+3{CO}
Na2CO3(1)+[S]+[S]=Na2S(1)+SiO2(1)+{CO}
Na2O(1)+[S]=Na2S(1)+[O]
用苏打灰脱硫,工艺和设备简单,其缺点是脱硫过程中产生的渣会腐蚀处理罐的内衬,产生的烟尘污染环境,对入有害。目前很少使用。
(2)石灰粉。其主要成分为CaO,用石灰粉脱硫的反应式如下:
2CaO(S)+[S]+1/2[Si]=(CaS)(S)+1/2(Ca2SiO4)
石灰价格便宜、使用安全,但在石灰粉颗粒表面易形成2CaO•SiO2致密层,限制了脱硫反应进行,因此,石灰耗用量大,致使生成的渣量大和铁损大,铁水温降也较多。另外,石灰还有易吸潮变质的缺点。
(3)电石粉。其主要成分为CaC2,电石粉脱硫的反应式如下:
CaC2+[S]=(CaS)(S)+2[C]
用电石粉脱硫,铁水温度高时脱硫效率高,铁水温度低于1300℃时脱硫效率很低。另外,处理后的渣量大,且渣中含有未反应尽的电石颗粒,遇水易产生乙炔(qH2)气体,故对脱硫渣的处理要求严格。在脱硫过程中也容易析出石墨碳污染环境。电石粉易吸潮生成乙炔(乙炔是可燃气体且易发生爆炸),故电石粉需要以惰性气体密封保存和运输。
(4)金属镁。镁喷入铁水后发生如下反应:
Mg+[S]=MgS(S)
镁在铁水的温度下与硫有极强的亲和力,特别是在低温下镁脱硫效率极高,脱硫过程可预测,硫含量可控制在0.001%的精度。这是其他脱硫剂所不能比拟的。金属镁活性很高,极易氧化,是易燃易爆晶,镁粒必须经表面钝化处理后才能安全地运输、储存和使用。钝化处理后,使其镁粒表面形成一层非活性的保护
膜。
用镁脱硫,铁水的温降小,渣量及铁损均少且不损坏处理罐的内衬,也不影响环境。因而铁水包喷镁脱硫工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镁的价格较高,保存时须防止吸潮。

第3题:

注射剂中常用的附加剂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①含水量偏高:容器中装入的药液过厚,升华 干燥过程中热量供给不足,真空度不够,冷凝器温度偏高均会使产品含水量偏高,可针 对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②喷瓶:预冻温度过高,预冻不完全,升华干燥时供热过快,受热不均,使部分产品熔化导致喷瓶。因此必须将预冻温度控制在低共熔点以10 ~ 20 ℃,且升华时的加热温度不超过低共熔点。
③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由于产品结构致密,水汽不能完全逸出,制品因潮解而导致外形不饱满或萎缩。可通过加入填充剂或采用反复预冻的方法加以解决。

第4题:

摩擦和浸润作用对材料的粘结有何贡献?如何提高浸润性和摩擦性?


正确答案: (1)在纤维成纱过程中,纤维是靠其相互间的摩擦作用成网,成条,滑移变细,纠缠结合成纱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在织物成形过程中,也是靠纱线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以交织点或编结固定,形成形状稳定,具有力学强度,又多孔通透,柔软舒适的织物。对于非织造布的成形,更是靠纤维表面的摩擦性能,使纤维可以在无任何粘结剂的帮助下,仅靠纤维间的纠缠和摩擦使其成形并具有很好的力学强度。即使对于添加粘结剂的非织造布,摩擦作用仍起着作用,只是对象变成纤维与粘结剂,而不是纤维与纤维。
纤维的浸润是一种纤维与液体发生接触时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液体对固体的浸润,是固体对液体的吸附能所致,表示一种材料间的粘结作用,用粘着功表示。当粘着功等于零时,则清楚地反映出纤维与液体间无任何粘着或吸附作用。
(2)影响纤维摩擦性能的因素非常多。首先是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微观结构。一般说来,分子主链键能强,分子链柔曲性好,聚合度好,取向度高,结晶度适当,结晶颗粒较细较匀,纤维的玻璃化温度在使用温度附近时,耐摩擦性能较好。同时,从纤维性能方面看,纤维表层硬度高,拉伸急弹性恢复率高,拉伸断裂比功大,恢复功系数高时,耐磨擦性能较好。适当改造纤维分子的微观结构,增大聚合度,增大取向度等都会提高纤维的摩擦性。
纤维集合体的浸润有毛细吸水的现象称作芯吸,芯吸作用,除了单纤维的浸润作用外还有孔隙形状因子的影响。当纤维孔隙增大,浸润作用减弱;纤维孔隙减小,芯吸压力上升,毛细浸润作用加强。

第5题:

胶囊剂的特点有哪些,对填充的药物性质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特点:
1)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2)可使药物在体内迅速起效
3)可使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
4)可延缓或定位释放药物。
要求:不能是水溶性或稀乙醇溶液,以防囊壁溶化;易风干易潮解的药物及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都不宜制成胶囊剂。

第6题:

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凝胶剂是哪种类型?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凝胶剂是水性凝胶剂。水性凝胶剂具有易涂展,易洗除,无油腻感,能吸收组织分泌液,利于药物释放。但其润滑作用差,易失水和霉变,故常需添加保湿剂和防腐剂。

第7题:

什么是偶联剂?说明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作用机理。用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有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1)偶联剂是分子含有两种不同性质基团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基团可与增强材料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另一种基团可与基体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
(2)方法:
①X基团的水解,形成硅醇;
②硅醇的羟基之间以及硅醇的羟基与玻璃纤维表面的羟基形成氢键;
③硅羟基间脱水形成硅氧键。

第8题:

补强剂的作用是什么?常用的补强剂有哪些?


参考答案:能够提高硫化胶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等物理机械性能。
常用的补强剂有:炭黑、氧化锌、白炭黑、活性陶土、活性碳酸钙以及木质素、古玛隆树脂等,用量最多效果最好的是炭黑。

第9题:

简述常用防腐剂有哪些?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1.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尼泊金类
性质: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
作用:抑制霉菌和酵母菌,但对细菌作用较弱。抑菌作用随甲、乙、丙、丁酯得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但在水中溶解度却依次减小。
应用:可用于内服。几种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好。乙-丙酯(1:1),乙-丁酯(4:1),浓度为0.01~0.25%。
2.苯甲酸和苯甲酸钠(benzoic acid &sodium benzoate)
作用:对霉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是有效防腐剂。防腐作用是靠未解离的分子,而其离子无作用。
应用:内服、外用。苯甲酸常用浓度为0.03~0.1%.苯甲酸pKa=4.2,溶液pH值在4以下抑菌效果好。苯甲酸钠常用量为0.1~0.25%。
3.山梨酸(sorbic acid)
性质:白色或乳白色结晶粉末,微溶于水,有微弱特异臭。水中易氧化,可加苯酚保护。
作用:对霉菌和酵母菌抑制作用强,毒性较苯甲酸为低。
应用:常用浓度为0.05~0.3%,酸性溶液中效果好,pH=4.5时最佳。与乙二醇或其他防腐剂联合使用产生协同防腐作用。
山梨酸钾、山梨酸钙与山梨酸作用相同,水中溶解度更大,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4.苯扎溴铵(benzalkonium bromide)--新洁尔灭
性质:无色或淡黄液体,气芳香,味极苦,易溶于水,溶于乙醇,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低,作用快,刺激性小。
应用:眼用制剂防腐剂。常用浓度为:0.01~0.1%。
5.其他
醋酸氯己定(chlorhexide acetate)-醋酸洗必泰(hibitane):广谱杀菌剂,用量0.02~0.05%;20%乙醇或30%甘油;0.05%薄荷油、0.01%桂皮醛、0.01~0.05%桉叶油。

第10题:

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测温方法有哪几种?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测量温度的方法很多,从测量体与被测介质接触与否来分,有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两类。
接触式测温是通过测量体与被测介质的接触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在测量温度时,测量体与被测介质接触,被测介质与测量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最后达到热平衡,此时测量体的温度就是被测介质的温度。
接触式测温的主要特点是:方法简单、可靠,测量精度高。但是由于测温元件要与被测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才能达到热平衡,因而产生了滞后现象。同时测量体可能与被测介质产生化学反应;此外测量体还受到耐高温材料的限制,不能应用于很高温度的测量。
非接触式测温是通过接收被测介质发出的辐射热来判断温度的。
非接触式测温的主要特点是:测温上限原则上不受限制;测温速度较快,可以对运动体进行测量。但是它受到物体的辐射率、距离、烟尘和水汽等因素影响,测温误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