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题目
单选题
“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

婴儿的深度知觉

B

婴儿的大小知觉

C

婴儿的形状知觉

D

婴儿的方位知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

A.时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


正确答案:D
解析:“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看似“浅滩”;另一侧则在有一定距离之下布置成“深滩”。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叫,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因此本题应选D。

第2题:

视觉悬崖实验是谁做的?简述该实验。


答案:
解析:
这是沃克和吉布森做的实验。试验者设计了一个台子,左右半边有高度的落差,在台子上铺一层透明的玻璃,让婴儿在上面爬行,婴儿爬到中间时,即使他手摸到前方的透明玻璃,仍然不敢再向前爬过去,研究者发现他们的心跳速率减慢,证明人类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深度有了警觉心,这种能力具有帮助物种生存的作用。所谓“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而在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两种平面,一边是浅的,一边是深的。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研究发现,6个月的婴儿会从浅的一侧爬向母亲,而拒绝爬向“悬崖”一侧。这种“犹豫不决”表明,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深度知觉。而小于6个月的婴儿还不会爬,要完成这个试验就得换个方法。研究者将2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的“悬崖”一侧,发现婴儿的心率减慢了,而放在浅的二侧却没有这种变化。心率减慢通常表明注意力集中。这说明,尽管较小的婴儿没有像大孩子一样表现出害怕的神情,可是他们已经注意到深和浅的差别。

第3题:

视觉悬崖实验的意义。


参考答案:视崖可以用来研究儿童和动物的深度知觉,从而为知觉直接性和间接性问题提供实验证据。实验中自变量为视崖的深浅,它有两个水平,一为“视崖”,另一为“浅滩”。因变量为在母亲召唤下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它也有两个水平,爬或者不爬。对于小动物来说,其因变量是要考虑动物的其他行为表现,是否出现明显的防御行为或者是全身肌肉紧张等。以6~7个月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实验时,先把婴儿放在中央板上,然后儿童的母亲分别站在有深度感和无深度感的外侧召唤婴儿,若婴儿不能认识到不同深度,则无论母亲在哪一边叫他,他都会爬过去。研究者发现,6~7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表现出对悬崖的恐惧,停滞不前,表明他们已发展出良好的深度知觉。

第4题:

视觉悬崖是研究婴儿()的装置。

  • A、形状知觉
  • B、颜色知觉
  • C、动作发展
  • D、深度知觉

正确答案:D

第5题:

视觉悬崖


正确答案:视崖是人的立体视觉发展的一个体现。人类在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的能力。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觉悬崖。试验者设计了一个台子,左右半边有高度的落差,在台子上铺一层透明的玻璃,让婴儿在上面爬行,婴儿爬到中间时,即使他手摸到前方的透明玻璃,仍然不敢再向前爬过去,研究者发现他们的心跳速率减慢,证明人类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深度有了警觉心,这种能力具有帮助物种生存的作用。

第6题:

“视觉悬崖”用于测查婴儿的(  )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时间知觉
D.观察力

答案:A
解析: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
【命题立意】考查儿童知觉的发展。★
【错因分析】对儿童不同知觉辨别不清。

第7题: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C

第8题:

“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正确答案:A
“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距离知觉,距离知觉又称为深度知觉。

第9题:

吉布森等人设计的视觉悬崖实验是用来测儿童的()

  • A、形状知觉
  • B、大小知觉
  • C、方位知觉
  • D、深度知觉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视觉悬崖实验


正确答案: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