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简述表面着色机理

题目
问答题
试简述表面着色机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玻璃表面着色即在高温下用着色离子的金属、熔盐、盐类糊膏覆盖在玻璃表面上,使着色离子与玻璃中的离子进行交换,扩散到玻璃表层中,使玻璃表面着色;有些金属离子还需要还原为原子,原子集聚成胶体而着色。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简述栲胶的防垢作用机理。


正确答案: 一般认为栲胶的防垢作用机理是:
①络合、凝聚作用:丹宁能够与水中的Ca2+、Mg2+生成络合物,阻止锅水中的Ca2+、Mg2+的形成水垢;丹宁还有凝聚作用,能将沉淀物凝聚成成水渣,随排污排出锅外。也有人认为,丹宁形成亲水性溶胶,使锅水中碳酸钙、磷酸钙的疏水性溶胶更加稳定,并一起悬浮在锅水中,最后随排污排出。
②绝缘层作用:丹宁可以在锅内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丹宁酸铁保护膜,消除了金属表面与结垢物质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从而抑制了钙、镁盐类在金属表面聚集成垢。
③吸氧防腐作用:丹宁容易氧化,尤其在碱性介质中,更容易吸氧,能较好地防止氧腐蚀。

第2题:

色釉按着色机理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正确答案:离子着色;胶体着色;晶体着色

第3题:

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粘土稳定剂的稳定机理?


参考答案:①有机阳离子基团可取代粘土晶层表面的K+、Na+、Ca2+等金属阳离子而吸附在粘土颗粒表面上,形成一层亲油憎水的吸附层,将水与粘土分开;②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可通过分子间力及氢键吸附到粘土颗粒表面上,吸附后的阳离子的有机基团伸向空间,形成一层亲油憎水的吸附层,将水与粘土分开;③可中和粘土表面的负电荷,防止水化膨胀;④而当阳离子进入吸附中心晶层内时,不会被其它阳离子取代。

第4题:

试分析分别注射垂体后叶素、速尿、20%葡萄糖适量对家兔尿量有何影响,简述作用机理。


正确答案: (1)垂体后叶素,主要含ADH,使尿量减少,主要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增加,尿液 浓缩,尿量减少
(2)速尿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与氯离子竞争Na+ -K+-2CL-共同转运体的氯离子作用部位,使氯化钠重吸收减少,抑制肾对尿浓缩和稀释功能,引起大量水排泄,故尿量升高。
(3)20%葡萄糖适量,引起尿量大量增加
当血糖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增多,肾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故尿量增多,又称为渗透性利尿。

第5题:

简述物质的着色机理?


正确答案: 物质着色的基本原理是由于对光的吸收和光的色散,以前者最为常见,颜色的产生是物质和光作用的结果。当白光照射在透明物质时,如果全部被物质吸收,则呈黑色,如果对所有的光吸收程度差不多,则呈灰色;如果物质对光的吸收极小,使光全部透过,物质就是无色透明的,而透过另一些波长的光,则呈现所有部分的光相综合的颜色;如果它们吸收某些波长而又强烈散色光相综合的颜色。

第6题:

金属胶体着色机理及影响胶体着色颜色的因素?


正确答案: 金属(AuAgCu)以单质形式存在于玻璃中,形成晶体并聚集而成胶粒,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使玻璃着色。
影响胶体着色颜色的因素;胶粒大小(太小对光不散射,太大发生乳浊),胶粒浓度(影响色饱和度),着色剂种类。

第7题:

玻璃的着色分为几类?其着色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颜色玻璃大致可分为离子着色,金属胶体作色,硫硒化物着色三大类。物质呈色的总原因在于光吸收和光散射,当白光投射在不透明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波长的光则从物体表面反射回来,因而呈现颜色;当白光投射到透明物体上时,如全部通过,则呈现无色,如果物体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透过另一部分波长的光,则呈现与透过部分相应的颜色。根据原子结构的观点,物质之所以能吸收光,是由于原子中电子(主要是价电子)受到光能的激发,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亦即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致。因此,只要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处于可见光的能量范围时,相应波长的光就被吸收,从而呈现颜色。

第8题:

试简述表面安装技术的发展简史是什么?


正确答案: 表面安装技术是由组件电路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早在1957年,美国就制成被称为片状元件(ChipComponents)的微型电子组件,这种电子组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的表面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飞利浦公司开发研究表面安装技术(SMT)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极大重视;美国很快就将SMT使用在IBM360电子计算机内,稍后,宇航和工业电子设备也开始采用SMT;
1977年6月,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厚度为12.7mm(0.5英寸)、取名叫“Paper”的超薄型收音机,引起轰动效应,当时,松下公司把其中所用的片状电路组件以“混合微电子电路(HIC,HybridMicrocircuits)”命名;70年代末,SMT大量进入民用消费类电子产品,并开始有片状电路组件的商品供应市场。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产品制造的需要,SMT作为一种新型装配技术在微电子组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称之为电子工业的装配革命,标志着电子产品装配技术进入第四代,同时导致电子装配设备的第三次自动化高潮。S
MT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Ⅰ第一阶段(1970~1975年)这一阶段把小型化的片状元件应用在混合电路(我国称为厚膜电路)的生产制造之中。
Ⅱ第二阶段(1976~1985年)这一阶段促使了电子产品迅速小型化,多功能化;SMT自动化设备大量研制开发出来。
Ⅲ第三阶段(1986~现在)主要目标是降低成本,进一步改善电子产品的性能-价格比;SMT工艺可靠性提高。

第9题:

简述物料表面硬化形成的机理。


正确答案: 表面硬化实际上是食品物料表面收缩和封闭的一种特殊现象。如物料表面温度很高,就会因为内部水分未能及时转移至物料表面使表面迅速形成一层干燥薄膜或干硬膜。

第10题:

简述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稳定作用机理。


正确答案: (1)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从而降低乳状液体系的界面自由能;
(2)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膜,增加界面强度、形成空间位阻,防止液滴之间的聚结;
(3)静电排斥效应: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O/W乳状液,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双电层结构,使油滴带上同性电荷,形成静电排斥效应,阻止液滴之间的聚结,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