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题目
单选题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皇帝要及时地掌握上天可能将于他的严重谴责

B

皇帝可以利用天文学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C

皇家垄断导致大臣无法利用天象来影响皇帝

D

首先为政治服务,可以称其为政治占星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天文志。由此可见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并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关系密切。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形成了很具特色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统治者提供理论基础。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

我国天文历法起源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历经多次改革。据统计,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这些历法分属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僧一行等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弥补了前人缺漏,唐代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多有创新,此外,僧一行通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

在天文理论方面,两汉时,人们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但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它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如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的详细记载。

6.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王朝中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天文志。

B.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

C.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并提出了“浑天说”等天文理论,还出现了中国的第一部传世历法。

D.隋唐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另外还获得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相差351里80步的天文数据,这在当时是比较精确的。


正确答案:A
.A(这只能说明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学,不能说它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第2题:

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包括对日月出入、日月食、立表测日景、恒星、行星、新星、彗星的记录,这些卜辞材料说明殷代的天文学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而所有这些天文观测是与敬天的巫教分不开的。由此说明从敬天的巫教中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其通天的宗教目的是一致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在巫教敬天过程中,天文观测是占卜天意有规则可循、可靠的方法
B殷商甲骨卜辞记录的天文现象代表了当时天文观测的最高水准
C天文观测的方式受到了巫教敬天的影响
D巫教盛行的同时,天文观测水平也不断在发展


答案:A
解析:
解析:
第一步:找论点论据。
论点:从敬天的巫教中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其通天的宗教目的是一致的。
论据:殷代的天文学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而所有这些天文观测是与敬天的巫教分不开的。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说天文学是敬天巫教的方法,可以证明“从敬天的巫教中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这个结论;
B选项, 殷商甲骨卜辞记录的天文现象代表了当时天文观测的最高水准与题干无关,因此,不选;
C选项,天文观测的方式受到了巫教敬天的影响;
D选项,巫教盛行的同时,天文观测水平也不断在发展都没办法直接说明敬天的巫教中是否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相比较选项A,表意不够直接明确,因此,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第3题: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将木星称之为启明星

B. 为便于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中国古代很早就将黄、赤道附近的天区分为三垣

C. 中国古代在北宋时期已形成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种宇宙结构学说

D.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星合称“五纬”

 


D[解析] A项,中国古代将木星称之为岁星;B项,为便于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中国古代很早就将黄、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即二十八宿;C项,中国古代在魏晋时期已形成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种宇宙结构学说;D项说法正确,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星合称“五纬”,五星与日、月合称“七曜”。

第4题:

关于GPS观测实施的基本技术要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少观测卫星数4颗
B:采样间隔30s
C:观测卫星截止高度角10°
D:动态观测

答案:D
解析:
GPS观测实施的基本技术要求:最少观测卫星数4颗;采样间隔30s;观测卫星截止高度角100;观测模式为静态观测;坐标和时间系统为WGS—84,UTC。

第5题:

天文台主要的工作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象,世界各国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的原因是:

A、离星星更近使观测更清晰
B、防止大气层物质干扰观测
C、天文望远镜只能在高空工作
D、能更好穿透大气层发射信号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A项错误,星星离开我们都非常遥远。一般恒星离我们都在几十万亿千米以外,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距离地球也有38万千米,缩短高山的距离,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B项正确,地球被一层大气包围着,星光要通过大气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大气中的烟雾、尘埃以及水蒸气的波动等,对天文观测都是有影响。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夜晚城市灯光照亮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使天空带有亮光,妨碍天文学家观测较暗的星星。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尘埃和烟雾较少,所以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C项错误,天文望远镜并非只能在高空工作。
D项错误,虽然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干扰天文观测的物质(烟雾、尘埃和水蒸气)和环境就越少,影响就越少,但是天文望远镜不需要发射信号,表述不正确。

第6题: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历代君王并不重视

B.过多地追求客观规律

C.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指南

D.没有关于极光、超新星等的记载


参考答案:C

第7题:

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包括对日月出入、日月食、立表测日景、恒星、行星、新星、彗星的记录。这些卜辞材料说明殷代的天文学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而所有这些天文观测是与敬天的巫教分不开的。由此说明从敬天的巫教中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其通天的宗教目的是一致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天文观测的方式受到了巫教敬天的影响
B.巫教盛行的同时,天文观测水平也不断在发展
C.殷商甲骨卜辞记录的天文现象代表了当时天文观测的最高水准
D.在巫教敬天的过程中,天文观测是占卜天意有规则可循、可靠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从敬天的巫教中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
论据:卜辞材料说明殷代的天文学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这些天文观测是与敬天的巫教分不开的。。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不明确项。天文观测方式受到巫教敬天的影响,不能说明天文学是否从巫教中产生,不具有加强作用。
B项:不明确项。说明巫教和天文学在同一时期不断发展,不能说明二者是否有关系,更不能说明天文学是否从巫教中产生,不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说明殷代的天文学已经到了发达水平,但无法确定天文学来源的问题,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建立联系。利用占卜建立巫教敬天和天文观测之间的联系,说明天文观测是巫教占卜的方法,即天文学从巫教中来,具有加强作用。

第8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B.浑天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关于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的国家 D.战国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已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正确答案:ABCD
浑天仪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造的一种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仪器,它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中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题答案为ABCD。

第9题:

下列关于基坑变形观测说法,错误的有( )。

A. 基坑变形观测分为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基坑回弹观测
B. 监测点布置在受力较大的部位
C. 观测点不应大于30m
D. 基坑回弹观测不应少于3 次

答案:C
解析:
P78

第10题:

今年是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的()周年。


正确答案: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