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题目
问答题
试论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其应用性更加突出,主要是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随油气勘探的需求,在方法体系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油气勘探中沉积学的方法体系
(1)野外观察体系
野外观察是沉积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但也是沉积学研究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从宏观上认识沉积特征和现象。当前不但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更严格地强调才能更正确地认识客观的沉积体,并进行定量的描述和预测。
(2)实验观测和分析体系
实验观测和分析体系也是传统的方法,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改进,许多实验仪器的数字分析、记录和输出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使数据更精细、正确,形态更逼真可视。从而能揭示许多以前所不能发现的现象,能更本质深刻地认识微观特征和解释各种现象,取得更多的地质信息。
(3)层序地层学建立沉积解释的等时格架
层序地层学的兴起为沉积学的解释提供了等时格架。过去在地层对比解释中砂对砂、泥对泥的穿时现象使沉积相的解释中发生较大误差,造成油气勘探中不等时的砂体人为地给以连接起来,造成储量计算和开发注水等的失误。而应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使沉积层的解释具有等时性和可比性,特别是可标定在地震剖面上,从而避免了上述种种失误。
(4)盆地充填的地球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
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前提是建立野外露头的沉积机制、沉积体形态、砂体分布、界面形态、展布规律、各类非均质性特征等资料的数据库。通过各种不同的参数的变化,应用实验水槽进行物理实验模拟,以取得与野外相似的结果,可以在模拟中取得一系列在野外观察不到的动力学的数据和中间过程的数据。并用这些数据充实野外所得到的实际参数,再进行数值模拟,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研究沉积体的形成机理、沉积过程、沉积物的性质、特征和历史的演化。
(5)测井新技术
测井技术在沉积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测井可以确定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度、成份、变化韵律、沉积构造、地层倾角等。还可应用精细的测井资料可约束地震,从而进行精细的反演和正演等。
(6)三维可视化技术
通过对沉积体和沉积过程的模拟和地球物理资料在计算机上的解释,可以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计算机上重演,也可以采用等时的切片重现沉积过程,并在图像上进行定量的统计,计算不同沉积类型、沉积相、微相、砂体、烃源岩沉积体等在平面上的分布、厚度、粒度、孔隙性、渗透性、非均质性等定量信息。
(7)其它新技术、新方法
各类检测技术、分析技术和其它有关地球物理技术。
2)多种先进技术结合进行沉积学研究
(1)沉积相的平面和剖面研究
通过野外露头沉积现象的观察和测量、测井上对自然伽玛曲线、自然电位曲线、电阻率曲线、密度曲线等的研究,可对岩性及其旋回进行标定。同时应用野外和测井研究结果可对地震波的速度、波形、频率、波阻抗等进行多参数反演,可以使沉积相、微相的分布十分清晰。而且可以进行面积和厚度的计算,而不是根据人为的意识进行推断,从而使沉积相的研究精细可靠,特别是对油气勘探时井位的标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沉积砂体的平面和剖面研究
通过野外和测井剖面上岩性分布的研究,特别是测井剖面上各段岩性的精细预测,可以在地质和测井资料的约束下,利用声波时差、自然伽玛或其它有关参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测井曲线对区分砂泥岩最敏感的参数进行约束,也可以用波阻抗、地震波形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多参数聚类分析和地震相分析的方法进行反演和分析。但其前提是测井资料必需进行校正,消除井旁垮塌对测井资料的影响;地震资料必需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而标定是整个资料反演的关键,要分析测井资料特征和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速度和密度及一切能反映砂体地震特性和岩性关系的信息。这样,才能使砂岩体或储集体在平面和剖面上得到正确的反映,并可以测量砂体的大小、厚度、砂体在整个沉积层中所占的比例及有用的物理参数。
(3)沉积砂体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研究
在油气勘探中知道沉积相的分布和砂体在平面和剖面中的分布不是研究的全部,而更重要的是要搞清砂体中什么层位、什么地区储层物性最好,即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区,这是油气勘探中沉积砂体研究的最终目的。这种研究同样需要地质、测井和地震的联合研究,通过对野外和井中沉积物的取样分析,了解井中砂体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分布段、长度和性质,并分析井中高孔隙、高渗透率段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而且要除去非沉积砂体对测井曲线的影响,并以测井中对物性影响最敏感的参数去对地震进行正确的标定。同时以最能反映储层特征的测井曲线进行重构,形成拟声波曲线,使测井所反映的曲线变成地震模型,从而找出地震上最能反映特性的砂体段,以此进行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反演和多技术分析。
(4)关于细粒沉积物作为盖层的研究
盖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粒沉积物的分布、厚度和性质上。细粒沉积物的分布和厚度的研究方法与砂体的分布与厚度相似,主要是要研究细粒沉积物的封盖性质,即细粒沉积物的厚度和它的突破压力研究。突破压力研究主要是通过测井资料进行计算。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油气田勘探是指在()的基础上打出油气井,在提供一定含油气范围的情况下,进一步掌握含油气范围内地质条件和含油气水性质等的勘探。

A、地质普查

B、区域综合勘探

C、整体解剖

D、取心钻井


参考答案:C

第2题:

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是在()阶段之后进行的。

A、区域勘探

B、圈闭预探

C、滚动勘探

D、油田开发


参考答案:B

第3题:

属于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钻井勘探支出,应作的会计处理为()。

A、借:油气开发支出,贷:油气勘探支出

B、借:勘探费用,贷:油气勘探支出

C、借:管理费用,贷:油气勘探支出

D、借:油气资产,贷:油气勘探支出


参考答案:B

第4题:

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正确答案:测井

第5题:

油气勘探中的最后一道大工序,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工序是()。

A、试油

B、区域勘探

C、圈闭预探

D、油气藏评价勘探


答案:A

解析:试油是油气勘探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工序。无论对所构造钻探井前期评价有多高,希望有多大,最终还是要依靠试油来下定结论。

第6题:

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测井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单斜型砂岩油气田分为与()作用有关的和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单斜型砂岩油气田。

A、断裂

B、构造

C、基底活动

D、沉积


参考答案:A

第8题:

试论教育学在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其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的分析和理解;对教育实践的改造,必然包含着对其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的修正或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就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独特的、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必须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才能在每一时刻理解和把握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这种教育自觉来自理论的教化以及在理论启迪之下的内在自觉。因此,教育学的实践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这种理论的教化,促使他们的内在反省,进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程度,深刻地理解教育活动——哪怕是再微小不过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只有理解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影响教育问题形成因素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途径或办法。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变化日益深刻和迅速的今天,教育实践L作者更要从传统的经验主义习惯中走出来,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自觉。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的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消极的和不健康的教育态度则是导致教育内在缺陷的主要原因。在各种教育态度中,教育信念因其坚定性和强烈性而成为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力量。教育态度和教育信念二者跟教育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形成一个人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的-一个入口或基础。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反思和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教育理论才能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超越经验的限制,摆脱习惯的束缚,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完成从传递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它不仅可以给予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一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概念和理论,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如何与不同的教育观点对话。

第9题:

在油气勘探中为什么应特别注意同沉积背斜?


正确答案: 因为同沉积背斜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常形成大油气田。主要有利条件是:
(1)背斜顶部和两侧都有良好的储集层,并且厚度大,层位多。
(2)圈闭条件好,容积大,类型多。
(3)圈闭形成时间早,离油源近,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而且可以接纳多次生油,多次运移的油气。

第10题:

测井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中主要应用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地层评价;
2、油矿地质;
3、钻井、采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