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信号检测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
而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心理学上的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这里的“噪音”不仅是指纯音信号出现时的其他噪音而言的;在视觉实验中,伴随着亮点信号出现时的照度均匀的背景也叫做“噪音”。总之,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以N表示);有时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同时呈现(以SN表示),让被试对信号刺激做出反应,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或者(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和噪音(N)分布,前者也常常简称为信号分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
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两个分布都呈正态。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在中间强度上相互重叠,说明这一强度范围的感觉可能由信号导致,但是单独的噪音也有可能引起这一强度的感受。信号的心理感受强度可以用两个分布之间的距离来描述。同样,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间的距离也可以作为心理物理学实验中对被试感受性的衡量指标,这被称为辨别力指标(d’)。
我们可以将上述信号和噪音两个感觉分布视为无数次感觉过程累计。这样,观察者(被试)的每一次感觉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的感觉量值x。这个x必定落在噪音分布和信号分布所覆盖的范围内。如果x很弱并离开了信号分布,就必定来自噪音分布;反之x很强并离开了噪音分布,也就一定是信号。问题集中在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重叠的中间感受区域上:这一区间的x值即可能对应信号,也可能对应于噪音。对于此区间内任意一个x,它来自信号分布或噪音分布的可能性,可以用其在两个分布中对应的纵线高度(O)来衡量。x对应的两个分布上的纵线高度之比被称作似然比,它被记为l(x)。)()()(NOSNOxl=信号检测论假设,观察者选择某一个似然比的值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判断反应的分界点,或称决策标准(β)。观察者的决策规则(decisionrule)就是比较当前观察得到的x所对应的似然比l(x),与观察者自定的决策标准β的大小。如果l(x)大于等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信号”反应;如果l(x)小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噪音”反应。
决策标准的设定受到各种非感觉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出现的先定概率,以及利益得失的权衡等。信号检测论可以给出在给定信号强度和敏感性水平下能得到的最大收益的β值(βOPT)。其计算公式为:
)()()()()()(MCHVFACCRVSPNP++×=β式中P(N)和P(S)分别是噪音概率,V代表由正确反应得到的价值,C代表错误反应得到的代价(负值)。当V(CR)+C(FA)=V(H)+C(M)时,最大收益将从最小错误而得到。此时βOPT随信号概率P(S)的变化而变化(P(S)十P(N)=1),当P(S)上升时,放宽反应标准,即降低β是有利的反应策略;当P(S)降低时,严格的反应标准使提高β更有利。但当从正确反应中得到的收益与错误反应付出的代价不等时,βOPT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上分析使我们明确了反应偏向(β)的含义。可见β值虽被认定为反应阈限,但这个阈限和传统阈限概念不同,它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SN和N两种先定概率和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而变动的。更准确地说,β不再是对被试感觉状态的绝对分界,而是被试主观决策反应的判断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信号检测论中,噪音和信号的分布为正偏态分布。()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信号检测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


正确答案:对

第3题:

()的基本思想是把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当做有用信号,而不是当做干扰信号。

A.CDMA

B.多用户检测

C.交织码

D.卷积码


参考答案:B

第4题:

试分析朱熹理气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朱熹理本论体系的中心即是理气论,道器与理气相互发明。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体”立足于先后。朱熹理本论结构的最简单的概括,就是理生气又借寓于气中。即在“本体”而言是理先气后,而在现实来说则是理气本无先后。但不论是理先气后还是理气不分先后,均不影响理上气下的性质。
第二,上道乃下器之“道理”。上道不仅是下器之本体,它也是下器之“道理”,即作为器的本质和规律而存在。事物则是道理的外在表现或形迹。
第三,道器一物。道器一物是朱熹所维护的儒家道器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朱熹认为“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绝无所谓道之晦,而只有人不识。关键在于,求道不能像老子那样于昏默无形之中,而是只能在君臣父子等“事物”之中。
第四,理气二物。朱熹无疑主张道器的统一,但朱熹的道器统一又是服务于他的理本论体系的需要,故他又对这统一作出了专门规定:二者不仅是有分的,而且分际甚明,实为二物凑合在一起。分理气为二后来成为气学、心学反对朱熹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第5题:

简述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
解析:
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它能把被试的辨别力和其反应偏向分开,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应用如下:(1)在感知觉方面,用于测量个体的视觉、知觉、听觉和各种皮肤知觉等方面的感受性。(2)在认知研究中,用于研究被试对不同特征的刺激的编码和判断,以及判断的标准和准确性等。进而对被试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分析。(3)个体反应倾向性的评价。(4)在内隐记忆、闽下知觉、意识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6题:

简述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布鲁纳曾经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指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在他的“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中,他认为所谓“基本”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应性;“结构”是指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他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价值在于:一是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可以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三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四是能够缩短知识层次间的距离。

第7题:

根据吸收论的基本思想,试述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正确答案:

答: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对社会的经济效应主要如下:

(1)强制储蓄效应:

1.当政府为赤字而向央行融资时,货币发行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把家庭和企业持有的部分货币收入转移到政府部门,这部分收入就是通货膨胀税,它以隐蔽的手段增加了政府的投资

2.政府为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时,采取直接压制消费的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或直接控制工资总额的增长,强制压缩消费基金,将个人储蓄转化为政府储蓄,从而形成强制储蓄。

(2)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物价上涨过程中,一部分经济主体实际收入增高,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实际收入下降,这种由于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具体而言:

1.             收入由工资取的者向利润获得者转移。利润获得者当中,垄断厂商可以大幅快速提价,所以可得到好处;工资收入者当中,有强大工会依靠,有专业技术的人可以得到较高的工资,从而受损较小。

2.             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受到侵害,而债务人得到好处。

3.             就政府与公众而言,收入从公众到政府转移。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或财富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资产的调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一般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有的货币价值增长的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率,有的资产价值增长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同一实物资产在不同条件下,其货币价值的升降,较之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金融资产的情况比较复杂,面值和收益稳定的各种金融资产,其价值随着物价上涨而下跌,因此,持有这类资产的人会遭受损失;而对于收益,价值不稳定的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会呈上升趋势,但其收益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并非一致,持有此类资产的人是否获益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变化。正是由于各种资产在通货膨胀发生时的资产价值和收益会发生变动,资产持有者会根据市场情况对资产构成进行调整直到达到新的均衡。

第8题:

试述语意差别量表法的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语意差别量表,又叫语意分析量表,是对态度的测量应从多个角度并采用间接的方法进行,直截了当地询问人们对某一主题或邻近问题的看法与态度,结果不一定可靠;语意差别量表包括三个不同的态度测量维度,即情感或评价维度、力度维度和活动维度。

第9题:

信号检测论与传统的阈限测量有何不同?


答案:
解析:
信号检测论。 传统阈限测量认为,人之所以感受不到信号,是因为人自身存在生理局限。而信号检测论认为,人之所以感受不到信号,是因为有背景噪音的干扰。信号检测论不承认人的自身局限。

第10题: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系统论(System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从整体性出发,系统论始终把对象放在系统整体之中,从各种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对象。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
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从优化系统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