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测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测定镜煤反射率;测定轻烃组分。

第2题:

简述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各方法及其定义。


正确答案: 1)燃烧法,用燃烧方法将有害气体,蒸汽,液体或烟尘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称为燃烧法。
2)吸收(洗涤)法,采用低挥发或不挥发性溶剂对VOCs进行吸收,再利用VOCs分子和吸收剂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
3)冷凝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汽压的这一性质,采用降低温度,提高系统的压力或者既降低温度又提高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汽状态的污染物(如VOCs)冷凝并与废气分离。
4)吸附法,含VOCs的气态混合物与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吸引力或化学键作用力,把混合气体中VOCs组分吸附在固体表面,这种分离过程称为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
5)生物法,VOCs生物净化过程的实质是附着在滤料介质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利用废气中的有机成分作为碳源和能源,维持其生命活动,并将有机物同化为CO2,H2O和细胞质的过程。

第3题:

试述肺合皮毛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皮肤为一身之表,是人体防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肺与皮毛相合的理论依据,一是肺主宣发,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及津液输布于皮毛,从而营养润泽皮毛;二是肺宣散卫气,卫气可温养皮毛,固表卫外,助皮肤抗御外邪,并控制调节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排泄和体温的恒定。而皮肤上汗孔的开合有辅助肺呼吸的作用。因此只有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使毫毛润泽,皮肤致密,汗孔开合正常,有较强的抵御外邪的能力。若肺之气阴不足,皮毛失养,则皮肤枯燥,毫毛憔悴;肺气虚弱,无力宣散卫气,则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常自汗出,易感外邪。而当外邪侵犯皮毛时,则可因卫气郁滞而影响肺的宣发,导致肺气不宣;外邪还可直接通过口鼻呼吸道侵入于肺,致肺气不宣,进而引起卫气郁滞,腠理闭塞。

第4题: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正确答案: 有机成烃是个连续过程,分四个阶段: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成岩作用阶段。在深度0~1500米,T<60℃、低压条件,以细菌活动为主,原始生物有机质通过水解、微生物酶作用变成可溶生物单体有机质。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在深度>1500-200m,温度:60℃~180℃,粘土矿物作为催化剂,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加大,加快了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速度,降低有机质成熟的温度。
热催化作用结果:长链烃类裂解成小分子烃,烯烃含量相对减少,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量相对增多。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在H:>3500~4000m,T:180℃~250℃。大量C—C链断裂及环烷烃的开环和破裂,液态烃急剧减少,C25以上趋于零,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在H>6000~7000m,T>250℃。石油潜力枯竭,残余的少量烷基链,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的结构进一步缩聚形成富碳的残余物质——碳沥青或石墨。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可能只进入了前二或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此外,由于源岩有机显微组成的非均质性,不同显微组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差别,决定了有机质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生烃界线,不同演化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烃机制。

第5题:

试述盆花矮化栽培的理论依据及其主要途径与方法,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盆花的矮化是在科学肥水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植物根系和株冠生长的相关性原理,通过控根,控冠及相关的各种调控技术,控中有促,促控结合,使一些株形高大、着花部位高的盆栽花木成为枝叶紧凑、观赏价值高的矮花株形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1)合理施肥,控制C/N比率;
(2)控制浇水
(3)摘心控高;
(4)整枝作弯;
(5)修根处理;
(6)针刺造伤;
(7)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第6题:

简述CSMA/CD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的规则及其次序控制方法。


正确答案: 在CSMA/CD算法中,为了保证这种退避操作维持稳定,采用了一种称为二进制指数退避的算法,其规则如下:
(1)对每个数据帧,当第一次发生冲突时,设置一个参量L=2;
(2)退避间隔取1到L个时间片中的一个随机数,1个时间片等于两站点之间的最大传播时延的两倍;
(3)当数据帧再次发生冲突,则将参量L加倍;
(4)设置一个最大重传次数,超过该次数,则不再重传,并报告出错。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是按后进先出LIFO(LastInFirstOut)的次序控制的,即未发生冲突或很少发生冲突的数据帧,具有优先发送的概率;而发生过多次冲突的数据帧,发送成功的概率就更小。

第7题:

试述决定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及其转相方法。


正确答案:决定乳剂的类型的因素:最主要是乳化剂的性质和乳化剂的HLB;其次是形成乳化膜的牢固性、相容积比、温度、制备方法等影响乳化剂亲水性的因素如温度、盐、醇等均可使乳剂发生相转变;油酸钠稳定的O/W乳剂→油酸钙W/O乳剂。

第8题:

影响裂解的工艺因素()。

  • A、出口温度COT
  • B、横跨温度
  • C、停留时间
  • D、烃分压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试述用艾姆氏(Ames)法检测致癌剂的理论依据、一般方法及其优点。


正确答案: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的平板上不能生长,如发生回复突变成原养型后能生长。方法大致是在含待测可疑“三致”物(例如黄曲霉毒素、二甲氨基偶氮苯、“反应停”或二垩英等)的试样中,加入鼠肝匀浆液,经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滤纸片中,然后将滤纸片放置于平板中央。经过培养后,出现三种情况:①在平板上无大量菌落产生,说明试样中不含诱变剂;②在纸片周围有一抑制圈,其外周围出现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某种高浓度诱变剂存在;③在纸片周围长有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浓度适当的诱变剂存在。优点:快速、准确和费用省等。

第10题: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正确答案: 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进程和烃类产物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根据有机质性质的变化和油气的生成来划分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
目前主要按石油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分别与沉积物成岩演化的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准变质阶段相对应。
(1)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开始埋藏至门限深度为止,Ro小于0.5%,地层温度小于50℃。
在成岩作用早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由于细菌作用下的水解和分解,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同时还产生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随着埋深的增加,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腐植酸类,进而演化为干酪根。在成岩作用后期,干酪根可产生CO2、H2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
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高分子烃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一般为C15以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具明显的奇数碳优势,缺乏低分子烃。
(2)成熟阶段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地温50-200℃。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通常还伴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干酪根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此阶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进一步划分为2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数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轻质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液态烃逐渐减少,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胶质和沥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石油密度降低,颜色变浅,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析气。
(3)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大于200℃,Ro大于2.0%。
干酪根生油能力枯竭,干酪根和先前生成的轻质油和湿气热裂解为高温甲烷。干酪根释出甲烷后其本身将进一步缩聚为富碳的残余物。
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生干气阶段。
必须明确,有机质成烃演化是一个连续过程,对于现今某一烃源岩来说,其演化可能处于该过程的某一阶段而已。
另外,有机质类型不同,其划分界限和烃类产物也会不同。
因此,不可能用统一的指标做出截然的划分,这只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一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