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和主要沉积物类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和主要沉积物类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大陆架沉积作用受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作用等过程的控制。物理过程:陆架泥沙的搬运、沉积,主要营力有潮汐、风暴、风海流、洋流等。内陆架以潮流及风暴作用为主,外陆架以洋流作用为主。化学过程:在沉积物—海水和颗粒—孔隙水的界面,通过海解、逆风化及沉淀作用形成各种海洋自生矿物。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运动、摄食、掘穴活动等使陆架底质发生扰动,改变沉积物和原始沉积构造。地质过程主要是海面变化和构造作用。海面变动塑造了现代陆架地形、决定沉积相。构造作用决定着大陆的抬升速率、汇水盆地格局等。
现代陆架上主要有三种沉积物:
(1)残留沉积:是与现代水动力环境不相适应的沉积物,形成于更新世末低海面时期,之后为被改造,仍保留着原来的岩性、结构、地形等,以砂为主,大都分布在外陆架。
(2)现代沉积:沉积物与现代沉积环境—致,主要为陆源碎屑,大都分布于内陆架。
(3)准残留沉积:是指受现代陆架物理、生物和化学过程改造过的残留沉积,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海平面变动
2.物源补给
3.水动力条件
4.气候及其波动
5.碎屑物粒度
6.生物作用
7、化学因素
8、大陆架地形
9、海域敞蔽程度
10、周边陆地区域地质特征
11、构造背景

第2题:

大陆坡的沉积作用与大陆架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1、成分陆坡沉积中,泥质占60%,砂质占25%,砾石、岩块占10%,碳酸盐占5%。
2、沉积作用的机理陆坡上的碎屑沉积主体由浊流作用而形成,沉积层中保留有浊流沉积的结构、构造,还有部分的塌方和滑坡等重力堆积,以及介壳和碳酸盐软泥夹层。

第3题:

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组分借溶解或扩散等方式,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称为()。

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

C、沉积作用

D、机械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浅海沉积作用、沉积物特征和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直至200米深度的海域,其海底为大陆架。
1)浅海的碎屑沉积:浅海中90%以上的碎屑物来源于大陆。当不同粒级碎屑进入浅海时,海水的运动使颗粒下沉速度减慢,一些较细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海流将这些悬浮物搬运到离岸较远的地区;较粗的颗粒沉积在近岸地区。因此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
1.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
2.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较复杂。
2)浅海的化学沉积: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代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浅海的化学沉积物主要有:
1.碳酸盐沉积:占比重最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碳酸盐沉积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这样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淀。在海水动荡的条件下,碳酸钙形成鲕粒状沉积物,成岩后形成鲕状灰岩。
2.硅质沉积:海水中的硅质一部分来自大陆,它们以溶解硅和悬浮硅两种形式搬运;另一部分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动。当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
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海水中的铝、铁、锰等主要来自大陆。湿热气候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Al、Fe、Mn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在近岸区,因海水动荡,易形成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海绿石是一种绿色粘土矿物,是由海水中硅、铝、铁的胶体吸附钾离子而成。
磷质沉积:海洋的下层由于有机物体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CO2的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胶磷石和其它沉积物共同组成磷灰岩。当含磷量较高时形成磷矿床。
特点:①化学沉积物来自海水溶蚀物质以及河流地下水带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②上述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化学沉淀物:呈胶体状态的Fe、Al、Mn的氧化物首先沉积下来。其次是低价铁硅酸盐和铁的炭酸盐沉淀。最后是炭酸盐类沉积,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
3)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生物,当它们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珊瑚虫骨骼逐渐堆积成礁,形成岸礁、堡礁和环礁。

第5题:

沉积岩单层厚度薄说明().

  • A、沉积物供给不连续
  • B、基底振荡运动频繁
  • C、沉积作用弱
  • D、沉积作用强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沉积作用及基本类型。


正确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达到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基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第7题:

随着沉积盆地基底不断下降和沉积作用的不断进行,沉积物的堆积越来越厚,上覆沉积物的()也越来越大。

  • A、动压力
  • B、水动力
  • C、地静压力
  • D、浮力

正确答案:C

第8题:

地表流水的沉积物有(),(),()和()四种主要类型


参考答案: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

第9题:

简述深水沉积作用的类型.


正确答案:一、重力流沉积作用:重力流沉积作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浅水沉积物沿海底顺坡搬运到深水区域,形成各种重力流沉积。
二、潜流沉积作用:潜流沉积作用系指海洋深水底部可侵蚀、搬运沉积的深部流体。它不是由重力流驱使,可以顺坡、逆坡、沿坡等各种方向流动。海洋深部的潜流又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内潮流和内波流、峡谷流、等深流或底流、深水面流。
三、物理化学沉积作用:物理化学沉积作用是深水环境中第三种重要的沉积作用。在地球重力作用下,物理化学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为主。“生物雨”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成因的远洋沉积作用。

第10题:

简述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


正确答案: 潮汐沉积作用带主要发生在:
1)总是在海面以下潮下带环境的沉积作用,细分有高能带和低能沉积带。
2)间歇地被潮水所覆盖的潮间沉积带,具有间歇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和相标志。
3)大部分时间处于暴露环境的潮上沉积带,具有更发育的暴露蒸发标志和交代作用标志。潮坪环境中以物理—生物作用为特征所形成的藻叠层及其形态分带是划分潮坪环境(相)的主要相标志。
海滩碳酸盐沉积环境及其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碳酸盐盆地,处于开阔浅海,缺乏障壁(如岛、礁),也没有广阔的藻席;其次盆地碳酸盐沉积作用主要受制于波浪作用能量的大小,在不同古地形和水动力条件作用下,形成鲕粒滩(岩)、内碎屑滩(岩)和生屑滩(岩)等,其中有发育的冲洗层理和交错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
生物礁碳酸盐岩,特别是具有格架的珊瑚礁碳酸盐岩,是在以下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1)它是造礁生物原地生长而经过迎着波浪带营造起来的。
2)具有水下凸起的地貌,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
3)具有生物格架或只有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
4)形成于深度从海水表面至水深200m以下,有些地区可延伸到400~500m,取决于造礁生物所需的温度、阳光而定。
浅海风暴流及其沉积作用特征明显,具有良好的指相性。在风暴流控制的浅海碳酸盐台地,分为正常天气和风暴天气,从而双向或出现由于风暴波能的巨大的风暴潮,一般风暴潮差在6m以上。风暴潮冲刷岸滩或浅滩产生潮水回流,变化于正常浪底之下,形成风暴沉积物。风暴岩具有类似鲍玛层序的相层序,但底模(钵模)构造、丘状交错层理和生物逃逸是鉴别风暴沉积物(岩)的重要相标志。
大陆坡碳酸盐沉积是发生于半深海斜坡带的十分复杂堆积体,其主要由正常的远洋趋微化石(翼足类、海绵骨针、放射虫等)的软泥相组成,间夹有来自大陆架浅水环境的重力流角砾岩和有递变—无递变的石灰质浊积岩相组成。
深海碳酸盐岩盆地沉积指平均海水深度大于200m的碳酸盐沉积环境,海洋水层深度分层(带)、海水柱的密度分层、滞水无氧深度、碳酸钙沉积补偿深度(CCD.以及硅质沉积物补偿深度(QCD.,都是具有广泛而又有普遍控制意义的深水碳酸盐沉积作用的平衡面。现代深海沉积物大约在超过CCD面以下的400m水深中已不存在碳酸盐软泥,而残留的是100%由陆源泥组成的“红粘土相”。在部分现代大洋QCD界面以下的4500m的海底沉积物中,则大量出现由硅质超微化石组成的软泥,这些深水成因的硅泥岩在许多深水碳酸盐岩序列中以形态各异(层状、纹层状、条带状、结核状)的硅质岩与深海泥晶碳酸盐岩共生。深水蒸发盐沉积作用模式已被不少实例加以证实。巨厚的蒸发盐沉积物内部没有浅水和暴露标志,而有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岩夹层。深水蒸发盐沉积物(岩)主要由纹层状碳酸盐岩、纹层状石盐组成,除夹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沉积物(岩)外,有时夹深水重力流泥质沉积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