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题目
多选题
态度与品德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A

涉及范围

B

涉及时间

C

价值外化程度

D

价值内化程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正确答案: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2题:

态度与品德实质相同,没有区别。


正确答案:
错误。二者实质相同,但有一定的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第3题:

结合教育实践阐述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方法是指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力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第4题: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 

第5题: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的方法。


正确答案:

第6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如下:(1)有效的说服低年级学生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两方面的材料。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说服对象原本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进行说服时,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操作程序: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⑥学生在执行计划中改变态度;⑦评价改变的态度,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需经历三阶段七个子过程①选择阶段:包括:a.自由选择b.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c.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②赞赏阶段:包括:a.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b.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③行动阶段:包括。a.按自己的选择行事。b.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③要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要选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奖励物。④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
可采取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也很有效。

第7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第8题:

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道德认知

第9题:

态度与品德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


正确答案:√
略。

第10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应经常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