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班级个体是指了解学生的()。

A.基本情况

B.社会关系

C.学业和品德状况

D.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试析印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印刷术的产生,为知识经验的传播,社会文明程度的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一座跨越历史的桥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一切经济的繁荣,一切科技的产生,一切社会的进步,甚至人类生活的日用品,出版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印刷有关,这使我们不得不惊觉到无形之中印刷竟达到与我们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的地步在现代社会里,印刷的内涵和外延,均得到了空间的延伸。
充分表明:人类对印刷和印刷品的需求与渴望愈强烈,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就愈发达。

第3题: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 A、道德
  • B、品德
  • C、社会性教育
  • D、行为习惯

正确答案:B

第5题:

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涉及到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而品德只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只能包含在社会性之中。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发展过程而言,社会性发展较早,品德发展较晚,幼儿品德是在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品德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而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而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化有始终贯穿于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品德又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社会性的核心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社会道德关系,品德又恰恰是直接内化或反应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并表现出固定的心理特点,因此,品德作为个人特性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第6题:

试析品德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


答案:
解析:
答: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条件。(1)品德形成的过程①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依从是指对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尚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依从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是内化的初级阶段。依从行为具有盲目性(只是将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被动性(符合规范的社会行为是依靠外力推动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内在需要驱动的)、工具性(依从行为只是取得安全,避免因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危险的一种工具)和情境性(依从行为只在某种压力情境下发生)。②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自愿对规范遵从的现象。认同分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偶像认同是指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是指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遵从行为具有自觉性(符合规范的行为是出于自.愿,有其认知和情感依据)、主动性( 行为是内在驱动、主动发起的)和稳定性(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跨越情境的一致性)的特点。认同是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③对社会规范的信奉.对社会规范的信奉是品德形成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个体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形成的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信奉水平的特点是,规范行为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2)品德形成的条件品德形成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制约条件,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成分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而影响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条件,包括内部主观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内部主观条件有认知能力、交往的需要与合作经验和已有的信念等,外部的环境条件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反馈与强化等。①一般认知能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逻辑推理能力是其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从单方面服从权威的他律道德转向双方互相尊重的自律道德,与其思维去中心化能力的发展有关。个人成熟道德往往依据的是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是依据具体的道德律令而进行道德判断,这显然要以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基础。②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交往需要、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个人交往要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团体的接纳,就必须学习和遵循道德规范。在与成人、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儿童增加了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减少了自我中心倾向,提高了角色采择能力;同时也有机会获得对自己行动的反馈,增强自己对道德准则的意义的理解。与和成人的交往相比,同伴互动更有可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③个人原有的信念就像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样,品德学习也需要已有的信念为基础。已有信念决定一个人在道德情境中选择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解释道德事件,它与个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替代经验和社会评价的一致性等有关。④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事件及舆论对个体的评价,都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及后果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首先是父母、教师、同伴,此外,社会精英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文艺作品的主人翁、社会传媒所宣传的人物等,他们的言行也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地示范作用。其中有些人及其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并非是有意作为榜样呈现的,但同样可能被观察者当做示范来仿效。榜样示范作用的大小,一是取决于榜样及其示范行为的特点,如榜样人物的地位、人格吸引力、与观察者主客观条件的相似性以及示范行为的鲜明性、可行性和可信性等;二是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示范行为是否受到奖励、是否受到集体或全社会的推崇。⑤强化与惩罚班杜拉谈到社会行为的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无论是亲历学习,还是观察学习,强化与惩罚都会对,人的社会规范学习及其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并对个体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7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第8题:

社会的()对儿童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A.道德取向

B.经济发展

C.文明程度

D.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AD

第9题:

试析幼儿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其纠正战略。


正确答案: 幼儿不良品德,是指幼儿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幼儿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中。幼儿形成不良道德的原因:
(1)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造成的。
(2)由于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错误。第一,家教不良所致。第二,教师不良影响所致。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
(1)榜样示范。教师和家长可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激起幼儿强烈的情绪体验,以达到模仿英雄,纠正过错行为的目的。
(2)表扬鼓励。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幼儿上进心、自尊心、改正其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3)坚持家园一致性的原则。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幼儿园应与家庭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

第10题:

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