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以及课程改革的方向。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以及课程改革的方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参考答案:动向:(1)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
(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3)不足:理论知识薄弱;课程价值观有待与国际接轨;把课程改革视为教材改革。
趋势:(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2题:

试述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与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学科综合化趋势加强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2.重视基础学科科研成果知识的结构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的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4.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共同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3题:

试述新世纪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

第4题: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出自于( )。 A.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B.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1999年《面向21振兴行动计划》


正确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5题:

在课程理论中,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叫( )。

A.课程改革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正确答案:D

第6题:

课程结构的编制即( )。

A.课程计划

B.课时分配

C.课程设计

D.课程改革


正确答案:C
见学习精要中课程设计的定义。

第7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正确答案:A

第8题:

试述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参考答案:20世纪课程改革的总体走向: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4)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5)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一)课程价值观的新取向
(1)课程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泰勒原理)向多元价值倾向的转变。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学习经验本位的转变。
(3)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内在性的兼顾。
人们已习惯于把课程视为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但事实上课程活动本身却内含着其固有的价值。
(4)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性问题。课程理论必须考虑课程应对谁最有价值的问题;在由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学校课程抉择时如何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
(二)课程编制中的新趋势
课程编制面临的问题:选择什么内容以达到理想的目标;教育内容如何作到既不超载又能增殖;
(1)人文与自然学科并重的课程内容选择趋势。
人文科学教育传统深厚的国家强调加强理科课程内容,如英国;科学技术教育长期受到重视的国家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如日本。
(2)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基础性和世界性问题的课程。如:数学、语文、外语、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3)课程编制原则的综合化趋势。
理由: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依存性等特点;知识体系本身的整体性特点;学生学习的整体化过程;综合化的课程有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可节省时间、增加学习中的迁移;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增多所带来的压力的重要途径。
(4)课程编制中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
不管采取何种课程模式,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知识能力和身体的需要相一致越来越被认可为课程编制的重要原则。
(5)教材编写原则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原则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设置的新变化
(1)平衡性原则
为达到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目标平衡性已成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不同发展目标的平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间的平衡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存
由于两类课程各具特色,无法替代,都是学生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形式,因此,普遍采用两种类型的课程共存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法。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
(4)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并举
(5)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和个体知识的增加;
(6)课程结构由内容本位转向内容与能力的多样化结合;
(7)小学和中学诸学科的连续性加强
(四)课程政策的新变化
(1)体现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2)体现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
(3)课程框架急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
(4)强调整体主义的课程设计倾向和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5)课程实施的决策制定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6)课程决策的权利分配走向均权化
(7)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协同

第9题:

试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正确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10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目标,对现行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的具体方向是:()

A、建立新课程体系

B、扩大选修课程

C、构建分科课程

D、构建综合课程

E、加强劳动技术课程


参考答案:A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