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各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及其表现。

题目
试述各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及其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答案:
解析:
(1)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遍中学也要 逐步开设技术课程。 (2)课程标准方面: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3)教学过程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 (4)教材开发与管理方面:教材改革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 外各种课程资源;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5)课程评价方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方面: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关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地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 必须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8)关于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贯彻“先破后立,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 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第2题:

当今各国高校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共同趋势是( )。

A. 课程内容综合化
B. 课程实施多样化
C. 课程方向人文化
D. 课程性质职业化
E. 隐性课程愈益重要

答案:A,B,C,D,E
解析:

第3题: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案:
解析: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第4题:

试述当代各国学校管理体制发展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当代学校管理体制发展特点:
1、重视校长管理学校的重要作用(校长负责制);
2、吸收校内与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
3、实行个人负责与集体管理相结合原则,通过立法、完善、健全管理体制;
4、加强正规学校与非正规教育的管理,使两者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题:

试述职业病的共同特点及其主要诊断依据。


正确答案:职业病的共同特点为: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大多数可进行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③从事同一职业的人群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发生;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愈后良好。其主要诊断依据为:①详细的职业接触史;②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③临床表现符合某一职业病原菌特征;④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第6题:

各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即追求课程结构上的整合性和均衡性。具体体现在()。

A、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B、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D、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结合


参考答案:ABCD

第7题:

世界各国中等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德育的加强。()


参考答案:正确

第8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各国中等教育改革看,各国中等教育所寻求的目标普遍趋向于( )

A、兼顾质量与平等, 追求大众的卓越的中等教育

B、追求教育质量

C、重视培养尖子生的中等教育

D、重视培养天才的中等教育


正确答案:A

第9题:

试述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参考答案:20世纪课程改革的总体走向: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4)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5)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一)课程价值观的新取向
(1)课程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泰勒原理)向多元价值倾向的转变。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学习经验本位的转变。
(3)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内在性的兼顾。
人们已习惯于把课程视为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但事实上课程活动本身却内含着其固有的价值。
(4)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性问题。课程理论必须考虑课程应对谁最有价值的问题;在由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学校课程抉择时如何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
(二)课程编制中的新趋势
课程编制面临的问题:选择什么内容以达到理想的目标;教育内容如何作到既不超载又能增殖;
(1)人文与自然学科并重的课程内容选择趋势。
人文科学教育传统深厚的国家强调加强理科课程内容,如英国;科学技术教育长期受到重视的国家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如日本。
(2)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基础性和世界性问题的课程。如:数学、语文、外语、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3)课程编制原则的综合化趋势。
理由: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依存性等特点;知识体系本身的整体性特点;学生学习的整体化过程;综合化的课程有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可节省时间、增加学习中的迁移;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增多所带来的压力的重要途径。
(4)课程编制中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
不管采取何种课程模式,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知识能力和身体的需要相一致越来越被认可为课程编制的重要原则。
(5)教材编写原则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原则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设置的新变化
(1)平衡性原则
为达到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目标平衡性已成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不同发展目标的平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间的平衡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存
由于两类课程各具特色,无法替代,都是学生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形式,因此,普遍采用两种类型的课程共存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法。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
(4)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并举
(5)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和个体知识的增加;
(6)课程结构由内容本位转向内容与能力的多样化结合;
(7)小学和中学诸学科的连续性加强
(四)课程政策的新变化
(1)体现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2)体现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
(3)课程框架急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
(4)强调整体主义的课程设计倾向和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5)课程实施的决策制定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6)课程决策的权利分配走向均权化
(7)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