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题目
问答题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观点之一:复合主体论第一,教学地位的相对性:生教师;生教生;生自教。
第二,师生主体地位的相对性:相对于教育内容、物质而言,师生皆为主体;就师生相互关系而言,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从教的角度和学的角度看,同时是此活动的主体、彼活动的客体。(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人。)第三,复合主体不是平行的双主体: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物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不同过程中有不同之主次关系。
观点之二: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的一面。诚然,从教的角度看,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时被认识、被控制的客体,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但是,教育是由教与学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研究师生关系,不能只从教的角度看,还要从学的角度看。第一,从学的角度看,教师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和从事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对教师的教起调节作用,影响教师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第二,学的活动只能由受教育者来完成,教师不能代替。这里涉及到能动性发挥问题和自我教育问题。在这一片面观点指导下,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观点之三:只有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这种
观点认为,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持这种观点的做法将片面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的一面,而忽视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比较教育通过对各种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入的比较分析,帮助人们去发现和认识教育的普遍规律。()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
(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
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
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
(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3题:

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是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


正确答案:B

第4题: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正确答案: 观点之一:复合主体论第一,教学地位的相对性:生教师;生教生;生自教。
第二,师生主体地位的相对性:相对于教育内容、物质而言,师生皆为主体;就师生相互关系而言,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从教的角度和学的角度看,同时是此活动的主体、彼活动的客体。(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人。)第三,复合主体不是平行的双主体: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物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不同过程中有不同之主次关系。
观点之二: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的一面。诚然,从教的角度看,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时被认识、被控制的客体,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但是,教育是由教与学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研究师生关系,不能只从教的角度看,还要从学的角度看。第一,从学的角度看,教师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和从事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对教师的教起调节作用,影响教师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第二,学的活动只能由受教育者来完成,教师不能代替。这里涉及到能动性发挥问题和自我教育问题。在这一片面观点指导下,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观点之三:只有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这种
观点认为,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持这种观点的做法将片面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的一面,而忽视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5题:

基本理论、发生论、功能论、应用论、比较论和()是民俗宗教论的基本内容。

  • A、类型划分
  • B、概念界定
  • C、田野作业方法
  • D、主客体关系

正确答案:C

第6题: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意义在于()

A、客体间的差距是确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B、客体是教育活动的主动行为方

C、客体的不同倾向性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据

D、客体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是确定教育对象重点的依据


参考答案:ACD

第7题:

评析“学生特殊客体论”。
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但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客体,他拥有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观点简称为“学生特殊客体论”。这种观点与教师中心论相比有所进步,但并未脱离教师中心论的窠臼,因为学生尽管具有自觉能动性,尽管是特殊的,但当他被置于客体地位的时候,他的自觉能动性不过表现在怎样做客体方面。

第8题: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主张以结构功能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评析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正确答案: 个人本位论有三个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的话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为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
最大缺陷是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理论范畴。

第10题:

民俗宗教论包括基本理论、发生论、功能论、应用论、比较论和()等。

  • A、概念界定
  • B、类型划分
  • C、主客体关系
  • D、田野作业方法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