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正确答案: 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方案就层出不穷,而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其中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又是最基本的。
(1)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
有关国际货币本位改革的观点有四种:其一是恢复金本位理论,认为黄金是理想的国际储备资产和本位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自动的调节机制。其二是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或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其三是多种货币本位论,认为目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其四是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
以上四种国际货币本位观点,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相当困难,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货币本位制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未来的国际货币本位改革及演变的方向是朝世界统一的货币本位发展。
(2)国际汇率制度
就汇率制度改革而言,在目前实行理论上的完全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都是不可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至于其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取决于各主要国家之间货币合作的密切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状况。

第2题:

试述现行福利制度的改革


正确答案: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职能。
2、将社区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
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的新机制。

第3题:

实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是要( )实现双管齐下,实现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使监督体制和机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A、党纪检查和行政监察

B、党纪检查和国家监察

C、行政监察和司法审查

D、行政监察和检察监督


参考答案:(B)

第4题:

试述元朝的货币制度改革。


正确答案: 综观元朝币制,虽然也有铜钱等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但并不是主要的,始终是在推行纸币。中统钞和至元钞通行全国,基本上达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自五代两宋以来,300年间的货币流通处于分散混乱的状态,到元朝才达到统一。这是货币制度的进步。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也只能统一于纸币、金、银、铜钱都不能凭借政权力量达到统一。元朝纸币是以白银为本位,因而实际上是银本位制,发挥价值尺度智能的是白银,这是中国货币制度发生的最基本的变革。

第5题:

试述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


正确答案: 基本权力包括:
(1)检查权。检查权是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拥有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力。
(2)调查权。调查权是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拥有的对行政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专门调查的权力。
(3)建议权。建议权是指行政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的基础上.就一定的事项向被监督部门和人员提出处理建议的权力。
(4)行政处分权。行政处分权是指行政监察机关根据调查结果.对有违反行政纪律的监督对象依法予以行政制裁,给予行政处分的权力。
辅助职权包括:
(1)查询权。行政监察机关有权对行政监察机关管辖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进行查询。
(2)请求协助权。行政监察机关在办理行政违法案件时,可以提请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3)奖励权。行政监察机关有权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6题:

试述宋朝法制的特色。


正确答案: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转变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宋朝法制也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色。
首先,重视法制建设。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法律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宋太祖、太宗虽然以武力夺得政权,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却很快转向崇文尊儒与重视法制的轨道。他们及其继承者为顺应社会的发展,也都十分重视法制,以不同的法律编纂方式去满足规范新的社会关系的需要。不仅认真吸收、总结了唐代的法制经验,还依据不同的社会需要,以编敕的方式补充律之不足,修正律文中僵化的条文,以新的立法方式适应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其次,宋朝民商立法的内容比唐律更加丰富。
(1)《宋刑统》作为宋朝的基本法典,有关民商事立法的内容比唐律大为增加。
(2)随着民事权利主体范围的扩大,立法内容也大为扩展。立法涉及到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婚姻嫁娶、检校析财等内容,多为唐律所不及。
(3)私有权观念深化,保护财产继承权及促进海外贸易的单行法规增多。
再次,版权保护首次在宋朝出现。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开始以法律手段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官府多次出榜严禁盗版印行。
最后,宋朝士大夫以积极处世的态度广泛参加法律活动。
(1)在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下,宋代法典编纂活动空前活跃。
(2)一大批从事司法实践的士大夫认真总结前人的办案经验注重对现场勘验和证据理论的研究,留下了《折狱龟鉴》、《洗冤集录》等经典的私家著作,官方还推行了《检验格目》、《正背人行图》等;这些都是士大夫经世致用理论的成果。

第7题:

试述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


正确答案: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
(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2)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3)培育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8题:

试述英国行政制度改革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后,当时处于战争时期政府的活动和职能迅速扩张,因此在政府设立一些新的部门。
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末。英国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扩大国有化,通过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机构改革的重点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划分与归类。
第四阶段:70年末至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初期,英国经济陷入了膨胀的困境,撒切尔首相对经济部门进行改革给英国政府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英国社会带来新的变化。

第9题:

试述元代的行政监察制度?


正确答案:(1)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22道肃政廉访司分隶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御史台,两行台又受制于中央御史台。这样由御史台监临中书省和附近行省,行御史台监临其它行省,各道肃政廉访司监临路、府、州、县,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肃访司为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2)御史台是元代最高行政监察机构,其作用和地位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元朝御史台沿用唐朝三院制度。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和副长官御史中丞主持台院事务,在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协助下总管一切监察事务。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史2人,其监察职责集中于宫廷范围内,即纠察朝仪,还可随大臣入宫奏事,纠避不可与闻之人。察院是御史台的主要机构,设监察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察各级官吏,虽官卑职小,但握有监察重权,连中书省长官也在其弹劾范围之内。其监察范围也十分广泛,《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中明确记载了其详细规划,涉及元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远远超过唐宋时期六条问事的范围。
(3)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它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行御史台受中央御史台节制,其机构设置除无殿中司外和御史台大致相同。
(4)元代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22个小监察区,即22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台。每道设廉记使2人,廉记副使2人,下设经历、知事等属官。肃政廉访司之职掌偏重于监察,但又不限于监察,如世祖至元六年(1270年),令肃政廉记司兼行劝农之职。行御史台和肃政廉在监察对象上有明确划分,凡行省、宣慰司以及其直属机构由行御史负责监察,以下各级政府机构由肃政廉记司负责监察,元代对肃政廉访司十分重视,将其与监察御史同样看待。
(5)元代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如《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等。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6)元代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有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正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这些都无欸使监察机构保证封建中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功能受到限制。

第10题: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


正确答案: 1.建立新式学堂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逼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在“自强”的名义下,先后建立了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南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当时急需的翻译、制造技术和陆海军人才,并在1868年以后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此后,一些督抚也模仿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1898年在北京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种学堂没有与入仕制度相结合,还不能广泛地搜罗人才,有人称之为“无系统教育时期”。
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文,改以《四书》、《五经》及改论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作为取士的标准,这就促使新式学堂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还给予学堂毕业生以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学生入学。
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学堂教育开始步入系统化。《章程》规定:学堂正规教育分初、中、高三级。分别采用升级制,最高可升入通儒院。通儒院和和分科大学堂的毕业生授予进士,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都可取得入仕资格。为加强对学堂的管理,1905年12月中央建立了学部,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学堂毕业生直接取得功名,学堂教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教育的制度化、正规化。
新的学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统治旧体制之下建立的。因此,它又必然保留着旧制度的许多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