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是(  )。

题目
单选题
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是(  )。
A

查清发病人数

B

查清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原因

C

查清潜伏期的长短

D

查清责任者并收集处罚依据

E

以上都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是

A、查清发病人数

B、查清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原因

C、查清潜伏期的长短

D、查清责任者并收集处罚依据

E、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E

第2题: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时,对可疑食物应采取的措施是


正确答案:B

第3题:

关于抽样调查,以下哪个是正确的

A.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宫颈癌

B.为了调查大学生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可不必调查所有大学的全部学生

C.-项在健康人中发现可疑的肺结核患者的调查

D.对个别发生的麻疹病人进行调查

E.-次因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正确答案:B

第4题:

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 A、查清潜伏期及发病中毒人数
  • B、查清中毒的人数及发病症状
  • C、查清中毒食物及其残留情况
  • D、查清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原因
  • E、查清责任者并收集处罚依据

正确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是食物中毒调查目的的是

A.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加强食物中毒的预防
B.确定食物中毒的类型和中毒原因
C.为中毒患者的处理,食品处理和现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D.查清责任者并进行法律责任处理
E.查清引起中毒的食品和导致食物中毒的途径

答案:D
解析:

第6题:

食物中毒调查中,下列调查内容是必须的。和食物中毒调查有关的数学资料有哪些A、发病人数

B、就餐人数

C、发病时间

D、住院治疗人数

E、生产经营单位人数

进行食物中毒调查时,膳食调查有关数字资料有哪些A、48小时膳调

B、72小时膳调

C、24小时膳调

D、12小时膳调

E、36小时膳调

F、96小时膳调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ABCD


问题 2 答案:AC

第7题:

食物中毒调查


答案:
解析:
1.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囊虫病)。当然,也不包括进食者本身有胃肠道疾病或因过敏体质等摄入食物后发生的疾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
(2)食物中毒的分类:食物中毒的病原性分类有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有毒动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3)与食源性疾病的区别: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于食源性疾病。其基本要素为:食物作为疾病传播的媒介、食物中的致病因子是疾病的病原体、通常的临床特征是中毒或感染性疾病表现。食源性疾病源于传统的食物中毒,但较传统的食物中毒范围更广,还包括了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物过敏及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等。
2.食物中毒的调查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确定食物中毒的类型;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致病因素、污染条件和中毒途径;为中毒后患者处理、食品处理和现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总结经验教训,确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防止中毒继续蔓延,以利于加强食物中毒的预防。
(2)调查内容:食物中毒的调查包括现场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所涉及的调查方法有描述性研究的现况调查,还有病例对照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对进食者和中毒患者的个案调查:主要对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发病时间、地点、主诉症状、临床症状及出现的顺序、特征、呕吐及排泄物的性状、诊断、抢救治疗情况、可疑餐次与进餐时间、食物品种及其数量等。
2)对可疑中毒食品的直接加工人员、管理人员的调查:食品加工人员是否持有健康证、是否患有肠道传染、呼吸道疾病、皮肤感染等疾病(必要时取样检验)。
3)对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如发病患者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入数及去向、可疑食物的确定、中毒的临床表现、救治及用药治疗效果等。
4)现场卫生学调查:包括对可疑食品加工场所和加工整个过程的卫生学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原料及成品的名称、数量、来源、感官、包装、保质期、初加工时间、方法、加工完毕时间、供应时间、有无剩余及隔(天)餐次食品及其加工方法等;盛装容器、工作用具卫生情况;生产加工过程、操作环节、贮存情况;食品运输条件,包括装卸过程有无异常、破包等。
5)采样检测:样品不仅包括可疑食品和食品原料,还包括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的加工用具、包装材料、餐具容器,必要时需采集中毒患者的血、粪便、尿液、呕吐物、毛发等生化样品。需注意的是:采集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及时性和严格的规范操作;样品的采集必须同时填写样品登记表,主要内容有样品的名称、来源、感官性状、数量、包装形式、采集地点、时间、采样者及保存温度等。采样时需无菌,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患者的样本,并同时采集对照样本(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
6)实验室检测:可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及实验室检验。实验室检验包括细菌学检验,血清学鉴定,肠毒素实验及动物实验等。
(3)调查方法:现场观察和检测;询问中毒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等;样品采集和检验等。
(4)调查表格的设计:调查表格有个案调查表、卫生学调查表、采样登记表、实验室检测登记表、统计分析表及流行病学调查表等多种。
(5)调查步骤
1)成立调查组,确定是否发生食物中毒,如是食物中毒,马上采取行政控制措施。
2)统一调查表格与填写方式,培训调查员。
3)现场调查,实施质量控制。
4)样品采集和检验。
5)调查数据的录入、统计、处理等。
6)调查结果的分析。
7)依据调查结果提出治疗和预防措施。
8)撰写调查报告。
3.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撰写提纲
(1)食物中毒事件的整个过程:时间、地点、单位、中毒食物、中毒原因、患者人数、症状、控制措施等。
(2)食物中毒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潜伏期,主要体征,患者生化样品的检验结果,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救治措施及用药,治疗效果等。
(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可疑食品的相关性分析、发病率、患者的三间分布等。
(4)食品卫生学调查结果:现场卫生情况、原料来源、食品加工和储藏情况、加工用具和容器等的使用卫生情况、食品采样检测结果、食品加工人员的健康状况及生化样品检验结果。
(5)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6)控制措施及改进意见。
4.调查注意事项
(1)制订调查方案或提纲,使所取得的证据构成系统的证据链条。
(2)对患者采用的《个案调查表》,应力求调查内容完备,规格符合要求,其他人应做好《调查笔录及被调查者听证记载》。
(3)要重视现场勘验工作,并认真做好《现场卫生监督笔录》,也可拍照、录像。
(4)采样要按规定填写《样品采集记录表》,并由负责人或陪同人签字认可。
(5)调查过程中制作的监督文书必须填写完整,用语规范,涂改符合要求。

第8题: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


参考答案:一、报告与登记1.登记内容(1)基本信息:1)食物中毒报告人的姓名,性别,职业,联系电话。2)食物中毒报告的时间、方式。3)发生食物中毒的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中毒症状及严重程度等。4)对中毒人员的救治情况,救治地点以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等。(2)其他信息1)对来源于上级部门的食物中毒信息,要掌握领导的指示或要求。2)对来源于下级机构食物中毒信息,要针对所提出的要求或问题,提出指导意见。3)对来源于医疗机构的食物中毒信息,应要求医疗机构保存病人呕吐物、排泄物等样品。4)对来源于消费者投诉的食物中毒信息,应按属地管辖的原则处理。2.及时报告 接到食物中毒信息报告后,应立即直接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汇报,并提出处理建议或意见。本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应及时作出决策,并根据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二、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前期准备根据食物中毒的接报情况,清点准备调查处理必备物品1.采样工用具:无菌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等)、刀、剪、勺、镊子、吸管、灭菌生理盐水试管(5ml)、选择性培养基、消毒棉拭子、采便管、运送培养基、无菌平皿和特殊采样棉球、一次性注射器、灭菌试管、75%酒精棉球、酒精灯、记号笔等。以上物品必须标明消毒、配制日期及有效期。2.现场快速检验、测量设备:如食物中毒快速检测箱、表面和中心温度计、消毒剂试纸等。计量、测量等仪器必须年检、校验合格。3.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个案现场调查表)、样品采样记录表、卫生学调查表等。4.其他必备物品:如无菌采样服装、应急灯、车载冰箱或样品低温保存箱等。5.行政执法文书: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监督意见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行政控制决定书、样品采样单、封条、证据保存决定书等。6.取证工具: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7.通知实验室做好相关检测的准备:告知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提出拟检测的实验室项目以及检测时间。8.交通工具:现场检测车、现场调查用车、指挥车、救护车等。三、开展流行病学与现场卫生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中毒患者和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中毒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集样品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和送实验室检验等。(一)中毒患者和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向患者或知情者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的情况(时间、发病经过、症状、体征、精神状态、呕吐物与腹泻物的形状、诊治等)和发病前就餐情况、可疑餐次的进食时间和进食食物种类及数量等。对患者的每个症状进行仔细调查和记录,如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应注意程度、频率、部位、先后顺序等;注意首发病状、主要症状及特殊症状,如指甲口唇青紫(亚硝酸盐)、阵发性剧烈抽搐(毒鼠强)、手颤、心慌、头晕(瘦肉精)。对同餐次进食者的调查主要是可疑餐次的进食时间和进食食物种类及数量等。通过调查要了解:发病人数、可疑餐次的同餐就餐总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物、临床症状和体征、推算平均潜伏期、诊治及用药、治疗效果等,并提出控制措施。(二)对可疑中毒食品的调查可疑餐次的食谱调查、根据食谱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确定调查的重点食品、原辅料来源、食品加工、烹调方法,加热温度和时间、储存和运输情况、工用具容器的卫生及使用、生熟分开、餐具洗消、食品存放条件、温度和时间、剩饭菜的保存与处理、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等。(三)中毒食品加工场所现场监督检查中毒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工具及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现场检查或勘察,搜索造成食物中毒的污染环节。制作可疑食物生产或加工的工艺流程图,并依据HACCP原理,分析造成食物中毒的污染点及原因。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包括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加工人员、服务人员等。四、样品采集和送检1.采集样品要及时全面(1)食品:尽量采取中毒餐次的剩余食品,无剩余食品时,采食品包装或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洗涤盛过食品的容器取洗液,必要时采半成品或原料;(2)涂抹:包括刀、墩、容器、冰箱、水池下水道口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可疑中毒食品的物品,也可用刀刮物品表面取样;(3)大便:必须用采便管采样;(4)呕吐物:取呕吐物或洗胃液,呕吐物已处理掉时涂抹被呕吐物污染的物品;(5)血液:怀疑细菌性食物中毒时采急性期(3天内)和恢复期(2周左右)静脉血3ml,同时采正常对照;(6)食品加工人员带菌采样:采便、涂抹手、鼻、咽和有感染灶的皮肤等;(7)特殊采样:如怀疑化学性中毒时应采尿液等。2.采样注意事项(1)食物中毒采样量不受常规数量的限制;(2)样品应尽快送实验室检验,最迟不超过4小时;(3)细菌性食物中毒必须无菌采样;(4)采样记录要详细;(5)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采样容器必须彻底洗刷干净;(6)对洗刷消毒间、冷荤间、冰箱、可疑食品存放地点等可能存留致病菌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采样。五、采取卫生行政控制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继发卫生监督部门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疑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封存可能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责令收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等。六、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一)评估食物中毒控制措施及其效果根据食物中毒调查的情况,对先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现场评估。如食物中毒的事态得到控制,说明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如食物中毒的事态未得到较好的控制,说明所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应及时修正或纠正。(二)对流行病学调查、食物和环境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的资料进行分析1.通过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确定可疑食物、餐次与中毒关系。2.运用HACCP原理及方法,分析可疑食物受到污染并导致食物中毒的途径或原因。3.基于实验室检验的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食物和环境调查的情况,确定造成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三)撰写食物中毒调查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包括小结,介绍,背景,方法(流行病学,食物及环境调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食物及环境调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讨论,建议,附件。撰写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行政报告,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

第9题:

简述应如何开展食物中毒现场调查确定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因。


正确答案: 访谈相关人员、查阅相关记录、现场勘察(原辅料、生产加工、成品储存、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采集样本。
1)通过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询问,核实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表现;
2)指导患者填写“进餐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发病48小时内食物进食情况;
3)尽可能采集患者呕吐物和血、尿、便等样品并快速检测。

第10题:

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 A、查清潜伏期及发病中毒人数
  • B、查清中毒的人数及发病症状
  • C、查清中毒食物及其残留情况
  • D、查清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原因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