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通说,下列选项中具有未完成形态的是()。

题目
单选题
根据刑法通说,下列选项中具有未完成形态的是()。
A

直接故意犯罪

B

间接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结果加重犯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选项中,不是流动资产特点的选项是( )。

A.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

B.对企业风险相对小

C.其循环与生产周期有一致性

D.数量具有波动性


正确答案:B

第2题:

听力原文: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间的关系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

B.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处于犯罪过程中

C.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D.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正确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间的关系。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因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使犯罪得逞,其区分的关键是是否着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而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区分是犯罪行为停止下来是否是因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中止是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故有预备阶段的中止,也有实施犯罪阶段的中止。由于成立过失犯罪必须以特定结果的发生为构成要件,因此刑法规定对过失犯罪只处罚其既遂形态,未遂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第3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出现在直接故意犯罪中

B.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可能出现在犯罪预备阶段

C.在同一个犯罪行为中,可以出现多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D.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修正的犯罪构成形态


正确答案:AD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相对于既遂犯而言的,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三种形态。过失犯罪没有犯罪目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行为;没有出现危害结果时,不可能成立过失犯罪。所以,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形态。过失犯罪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和未遂问题。间接故意犯罪,也不可能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在没有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也难以认定有间接故意。所以,一般认为,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A项正确。犯罪过程可以分为犯罪预备阶段与犯罪实行阶段,处于此阶段的行为是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都可能存在,因此B项错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犯罪行为结局性的停止,是静止的犯罪行为状态,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不是就犯罪行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整体而言。因此就同一个犯罪行为而言,只能存在一个未完成形态。C项错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以犯罪既遂为模式,犯罪的完成形态是犯罪的基本形态。刑法在总则中规定对未完成形态也要进行处罚,形成了修正的犯罪构成。D项正确。

第4题:

关于犯罪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既遂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B.犯意的形成属于犯罪过程
C.犯罪形态可以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中
D.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核犯罪形态。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所以选项A说法错误。尽管犯意的形成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但由于犯意仅属思想范畴,未付诸实施,尚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因而犯意的形成不属于犯罪过程。所以选项B说法错误。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没有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第5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没有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C.犯罪预备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迷信犯成立犯罪未遂

答案:A,B,C
解析:
迷信犯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因此迷信犯不成立犯罪。ABC项论述正确。

第6题:

根据刑法理论通说,一般认为盗窃罪是:( )

A.状态犯

B.行为犯

C.结果犯

D.危险犯


正确答案:AC
盗窃罪只有窃得一定的财物才认为是既遂,因此盗窃罪属于结果犯。盗窃罪既遂后,盗窃行为结束,但犯罪分子占有窃得财物的非法状态却一直持续,因此,盗窃罪也是状态犯。

第7题:

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通说的结合犯特征的有

A.甲罪+乙罪=丙罪
B.甲罪+乙罪=甲乙罪
C.甲罪+乙罪=甲罪
D.甲罪+乙罪=乙罪

答案:A,B
解析:
结合犯是指两个以上各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一个新罪的方式是,甲罪+乙罪=丙罪或者甲乙罪。我国通说认为甲罪+乙罪=甲罪或乙罪不属于结合犯。

第8题:

下列关于刑法上的犯罪未遂的论述正确的是()。

A.只有在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可能发生的犯罪形态,在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未遂的问题

B.犯罪未遂是指尚未发生《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际结果

C.犯罪未遂是指完整的犯罪行为尚未完全实行

D.犯罪未遂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尚未完成


参考答案:A, D

第9题:

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都是以既遂为模式的,既遂犯罪称为犯罪完成形态
B.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犯罪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
D.犯罪未完成形态可以出现在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


答案:D
解析:
考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讲解:关于A项。从形式上看,犯罪行为是一个过程,但并非任何犯罪行为都能顺 利得以实施,并非任何犯罪人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从实质上看,犯罪行为未必都能对刑法 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因而会出现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犯而言,犯罪预备、犯 罪未遂、犯罪中止被称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A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B项。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 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例如,甲与乙有仇,进而产生了杀害乙的犯罪故意,但经过反复考 虑后打消了杀害乙的念头。由于仅有犯意并不构成犯罪,故犯意的产生不处于犯罪过程中, 因此,甲打消犯意的情形,并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B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C项。犯罪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 发展。因此,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静止的犯罪行为形态,而不是运动的犯罪行为形态。就同一犯罪行为而言,出现了一种未完成形态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因此,C 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D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没有出现危害结果时, 一可能成立过失犯罪。所以,过失犯罪没有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换言之,对于过失犯罪而言,要么既遂,要么无罪。而对于间接故意犯罪而言,一般也不可能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在没有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也难以认定行为人有间接故意。所以,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据此,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D项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第10题:

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与()。

  • A、犯罪目的
  • B、犯罪动机
  • C、犯罪行为
  • D、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