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法律至上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第一,在宪法中明确确定法治原则。
第二,20世纪以来,由于行政权力增大和委任立法的出现,对法律至上原则提出了挑战。有的国家宪法规定了紧急状态的情况,这从根本上破坏了法治。
第三,我国宪法在1982年通过时,并没有明确规定法治原则,但一些具体内容的规定体现了法治原则。1999年修改宪法时明确了法治原则。
第2题: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第3题:
行政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必须遵循最基本的原则是:( )。
A:宪法至上原则
B:公平公正原则
C:法律优先原则
D:法律保留原则
第4题:
法律至上原则
第5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公关危机处理的()
A公众至上原则
B及时沟通原则
C兼顾法律原则
D事先防范原则
第6题:
如何评析基本人权原则?
以宪法原则和具体规范表现基本人权已成为各国宪法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各国对哪些人权是基本人权或首要人权存有争议,因此是否具有普遍性的人权?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是何种程度的人权?各国标准不一样。基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在人权上有争议是难免的,人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人权要既有共同标准又有各国的特殊情况。
人权本身是一个永远开放和发展的权利体系,人权在当代已由近代的个人人权发展为集体人权,已由国内人权发展到国际人权,因此人权之内容在不断增多,现代宪法已经将发展了人权不断融入宪法之中,已期得到保障和真正实现。
我国宪法对基本人权原则的体现已具备了现代宪法的特征。近代宪法一般只规定基本人权,而不规定义务,这是不完善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很多权利应得到宪法的保障,从1982年之后的四次宪法修改来看,基本没有涉及具体人权内容,而主要是对于经济制度内容的修改。例如迁徙自由权、罢工权、知情权等内容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要求所必需的,因此也是急于在宪法中得到完善的。2004年宪法修改除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内容以外,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体现了对财产权的保障。
第7题:
下列对于“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理解错误的是:(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B.“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C.“宪法至上”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题中应有之义D.“宪法法律至上”,体现在宪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在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 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8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治基本原则的有( )。
A.法律至上原则
B.权利保障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
D.正当程序原则
第9题:
如何评析法律至上原则?
第10题:
如何理解“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