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如何理解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一方面指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规定犯罪是违反了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制裁的行为。前者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后者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即形式特征,因此该概念被称为是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第2题:
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特征?
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中止的时间性。即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行为实行阶段。
(2)中止的自动性。即犯罪分子在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地中止了犯罪。
(3)中止的有效性。即在犯罪完成以前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第3题:
犯罪未遂的特征有( )。
A.即将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没有得逞
C.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D.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第4题:
听力原文:犯罪未遂的特征
犯罪未遂的特征有( )。
A.犯罪分子已经接近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没有得逞
C.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D.犯罪分子不愿意继续实行犯罪
第5题:
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及与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的关键区别。
第6题:
如何理解犯罪未遂的特征?
成立犯罪未遂应具有以下三个条件:
(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一特征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分的主要标志,它表明犯罪已进入实行阶段。
(2)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同犯罪既遂区别的主要标志。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一特征是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所谓“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
第7题:
如何理解犯罪原因。
对犯罪原因,具体可理解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凡是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与抑制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前者形成的合力与后者的合力之差的现象和过程。它概括和揭示了犯罪原因的内涵,也反映了其内涵的属性和动态性质。它的具体含义:
一是特定时空环境既包含阶级社会的历史条件,又包含具体犯罪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二是构成犯罪原因的因素具有两类不同的性质:一类是促成犯罪发生的因素,可称为原发因素;另一类是抑制犯罪发生的因素,它并不是犯罪产生的真正原因,但对犯罪的发生和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没有这类因素,犯罪就会大量发生,因此它的减少、削弱或消失,都会成为犯罪增多的原因。
三是上述两类犯罪原因构成的因素分类,虽然各自都很复杂,但起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一致的便会形成合力。
四是两类不同因素的含量多而复杂,它们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在相互作用的联系中完成犯罪或不犯罪的过程。
第8题:
犯罪未遂的构成特征有哪些?
第9题: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 )。
A.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犯罪未遂
第10题:
未遂的特征有( )。
A.即将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没有得逞
C.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D.已经着手实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