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所论治的六经病证,是指六个经络的病证。

题目
判断题
《伤寒论》所论治的六经病证,是指六个经络的病证。
A

B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那一个不是柯琴研究《伤寒论》的见解()

  • A、以方类证
  • B、阴阳总纲论
  • C、六经为百病立法说
  • D、异气说

正确答案:D

第2题:

《伤寒论》是中医的宝典,它以六经分证统治百病,具有系统医学的理论特征,该书虽然撰书于东汉末年再成书于晋代,却流传至今,谁是《伤寒论》的作者()

  • A、华佗
  • B、扁鹊
  • C、黄帝
  • D、张仲景

正确答案:D

第3题:

出自《伤寒论》

A.“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B.“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第4题:

《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比较典型的阳虚水气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心阳虚,水停下焦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失于温煦,寒水停于下焦所致。临床以脐下动悸,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②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67条。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温运失司,则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而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③胃阳虚弱,饮停中焦证:见于356条。由胃阳虚弱,饮水过多难以输化,而水饮停蓄于胃中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④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82、316条。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肾阳、或少阴肾阳虚弱,温煦失司,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头眩心悸,腹痛下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

第5题:

()坏证是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伤寒论》所论治的六经病证,是指六个经络的病证。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

  • A、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 B、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 C、里热炽盛,津液受伤证
  • D、阴伤火炽,热动肝风证

正确答案:B

第8题:

《素问·热论》中六经病的证候特点是()

  • A、实证
  • B、寒证
  • C、热证
  • D、虚证
  • E、虚实夹杂证

正确答案:A,C

第9题: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治则”是治疗疾病遵循的总的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伤寒论》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①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与发扬《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症,均遵照审证求因原则,辨其病因、病位、病性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位、病性之阴阳属性,确定一系列相应的治法。
②祛邪扶正、分清主次:祛邪与扶正虽是治则的两个方面,却又是辨证的统一体,在具体应用时还须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必须随着病情而变化,祛邪之时勿忘扶正,扶正之时勿忘祛邪。至于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当以病情的虚实状况为根据。
③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无论是采取扶正还是祛邪,不管是正治还是反治,都以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④明确标本,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例如一般情况下重在治本,这是论治之大法;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其标,这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治疗之常法,先里后表为治疗之变法,表里同治为权宜之法。总之,一切皆因人、因病而宜。
⑤谨守病机,随证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虽是针对坏病提出的治则,但却适用于各种疾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证求因,抓住病机,确立治则,明确治法,选药组方治疗,集中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第10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