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证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皆属阳虚外感证,临床应如何区别?

题目
问答题
桂枝加附子汤证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皆属阳虚外感证,临床应如何区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宜选

A.败毒散
B.加减葳蕤汤
C.参苏饮
D.麻黄细辛附子汤

答案:D
解析:
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参苏饮——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第2题:

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皆属湿热发黄,临床应如何区别?


正确答案: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同属阳黄,由阳明湿热内郁而致,临床以身目发黄鲜明,小便不利而黄,发热等为主症,治以清利湿热退黄法。然三证的病因兼挟各异,病机侧重不同、临床表现、治法、用药亦有区别。辨析如下:
①茵陈蒿汤证:见于236、260条。由湿热两盛,郁蒸于内,兼腑气壅滞所致。临床以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黄,发热心烦,口渴,无汗或仅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腹微满、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等为辨证要点。治以茵陈蒿汤。药用茵陈蒿清热利湿,疏肝利胆退黄;栀子清热除烦,清泄三焦湿热而通调水道退黄;大黄泻热导滞通腑,兼化瘀活血。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导滞退黄之效。服药后使二便畅通,“小便当利”,“一宿腹减”,则湿热下泄,其黄自退。
②栀子柏皮汤证:见于261条。由湿热内郁,热重于湿所致。临床以身黄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而黄,发热口渴,心烦懊恼,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治宜栀子柏皮汤,清解里热,除湿退黄。药用栀子清热除烦、泄三焦之热从小便而出以退黄,黄柏清热燥湿,炙甘草甘缓和中、可防栀、柏苦寒太过伤及脾胃。三味相合,使热清湿泄而黄退病愈。
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见于262条。此由湿热内蕴,兼风寒束表所致。临床以身黄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而黄,发热恶寒、无汗身痒,舌红苔黄腻或白,脉浮等为辨证要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发汗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麻黄、生姜、杏仁辛温发汗,宣散表邪;连轺、赤小豆、梓白皮苦寒,能清热利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诸药合用,散外清内,使表里宣畅,湿热泄越则黄病可愈。

第3题: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是

A、气虚血瘀之中风

B、肾虚不固之遗精

C、阳气虚弱之外感风寒

D、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

E、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参考答案:E

第4题:

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什么既可治阳虚外感证,又能治大寒直犯肺肾之暴哑证?


正确答案:治阳虚外感证,是因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麻黄能发汗解表;附子能温肾助阳;细辛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治大寒直犯肺肾之暴哑证,乃喉为肺系之门户,少阴肾经循喉咙,至舌根。暴哑系寒邪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治当宣上温下,开窍启闭。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三药合用则上下同治。

第5题:

患者,男,30岁。颈项拘急不舒三天。伴恶风、无汗。临床辨证当是()

  • A、桂枝加葛根汤证
  • B、桂枝加附子汤证
  • C、白虎加人参汤证
  • D、葛根汤证
  • E、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正确答案:D

第6题: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是

A.素体阳虚,外感风热证
B.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C.暴哑
D.喑痱

答案:B,C
解析:
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第7题:

可见身痛表现的方证是()

  • A、桂枝加芍药汤证
  • B、桂枝新加汤证
  • C、麻黄汤证
  • D、附子汤证
  • E、大青龙汤证

正确答案:B,C,D,E

第8题: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病证是

A.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B.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C.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证
D.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E.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

答案:B
解析:

第9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见有喘,临床应如何区别?


正确答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以喘为主症,然而四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脉证、治法用方各不相同。兹辨析如下: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见于《伤寒论》第18、43条。前者为太阳中风引发宿喘之证。患者素有伏饮喘疾,肺主气而外合皮毛,因外感风寒而诱发宿疾,肺寒气逆。后者为太阳病误下,表证不解,部分邪气入里犯肺,而肺寒气逆。两条成因虽有不同,但表里同病,肺寒气逆病机相同,并且都有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汗出而喘促气急、胸满或伴咳嗽咯痰稀白,舌淡红苔白、脉浮缓等症;治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疏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2)麻黄汤证:见于35条。此属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新病而无宿疾。其证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证见恶风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而阴阳紧;其喘因风寒束表,腠理闭塞,以至肺气郁闭不得宣降而致,临床以胸中满闷喘急、咳声不扬、无痰或少痰为特征。治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为主,腠理开泄、汗出邪去,肺气自然宣降,则喘息随之而愈。
(3)小青龙汤证:见于40、41条。此属太阳伤寒兼寒饮犯肺之证。“伤寒表不解”,谓风寒束表,伤寒表证仍在,必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谓内有伏饮,因外邪引动,而见症多端,如气喘咳嗽、口渴或不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等。其喘因寒饮犯肺寒而肺气上逆所致,必见喘促胸满、气逆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咯痰稀白量多、喉间痰鸣有声,舌淡红、苔白滑等。本证因外感引发伏饮,新病而引动宿疾,内外合邪,表里同病。外寒内饮,喘咳并重,故用小青龙汤,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平喘止咳而表里双解。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见于《伤寒论》第63、162条。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误下之后,表邪化热入里所致;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是其病机。临床以“汗出而喘,无大热”为主症。本为肺热气逆所致之喘,故当呈呼吸困难,喘促气急,鼻翼煽动;必伴见咳嗽痰黄、胸满胸痛、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等。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综上所述,四证可概括为汗出而喘与无汗而喘两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汗出而喘。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属内外合邪,肺寒气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之喘是邪热壅肺,肺热气逆。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皆无汗而喘,属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之喘由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营阴郁滞,肺气闭郁不宣所致;小青龙汤证之喘除上述病机外,尚兼寒饮犯肺,肺寒气逆。
若从表里证来分辨,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皆有风寒表证,但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是伤寒表实无汗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是中风表虚有汗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则纯为里热喘证。

第10题:

麻黄汤证与桂枝新加汤证皆有身疼痛,临床应如何区别?


正确答案: 麻黄汤证与桂枝新加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第35条、62条,两个方证虽然都有身体疼痛,但是二者的病因病机、性质各异,临床表现不同,治法方药有别。兹辨析如下:
麻黄汤证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其身体疼痛比较突出,表现为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病机因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利所致,由“不通则痛”,属实;且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当伴见恶风寒较甚、发热,无汗而喘,脉浮而紧等;治疗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为主,汗出邪去,经气畅通则身体疼痛随之而愈。
62条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新加汤证的身体疼痛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气营,经肉失养所致,由“不荣则痛”,属虚;临床表现为身体筋肉酸困疼痛、且发生于太阳病发汗之后,可伴见恶风寒、汗出,脉沉迟无力等。治疗用桂枝新加汤证调和营卫,益气养营。此方即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而成。

更多相关问题